简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3

  3.3 保温设计
  现在最流行的凸窗成为住宅设计的“宠儿”。这种设计需要注意底板、顶板和侧壁的保温设计。尽管有时综合节能计算可以满足要求,但仍需要对最小传热系数给予一定的关注度。因为如果最小传热系数的建造要求没有达到,就会导致结露、冷桥现象的出现,令室内热工条件不好,乃至内墙粉刷脱落。

  3.4门窗气密性
  门窗的气密性非常重要,其关系到建筑是否保温隔热,也是业主入住后对其满意度的一个关键所在。因为门窗的气密性设计要求比较高,难度大,也成为了住宅保温隔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果门窗的气密性能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降低能耗至最低,最后实现保温隔热性能。
  4、在潮流趋势下的住宅建筑设计方法
  节能的理念不应该限制在住宅设计上的某一方面,而应融入到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从始至终贯穿这种理念,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贯彻落实该节能理念。
  4.1 建筑环境的考察
  在进行住宅设计之前,需要对建筑目标的所在地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并分析结论,将这些与设计的中心思想融合。还有就是设计师需要有服务意识,并将结合考虑住宅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住宅建筑和目标的环境相互适应,甚至带来一些有益的部分。
  4.2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该项需要注意的就是,一是节能环保材料的选取,二是尽可能提高材料利用率。首先,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带来能源的巨大消耗,因而在住宅建筑选材时,尽量选用低能耗的绿色材料;其次如果在其他因素的限制过多,会让许多的建筑材料未能成为绿色环保的建材范围内,这就应该要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提高材料利用率上需要注意:需要和谐统一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尽量统一结构要素,降低能耗;深入了解材料特性,统筹使用;尽可能的需用低碳、有较强耐久性的建材。
  4.3 结合先进技术,实现住宅智能发展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住宅设计师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设计住宅建筑,形成较为系统的便于直观的设计模型,提高住宅智能性,加快住宅智能化发展,以此提高能源的利用率。4.4 注重个性化设计,促进住宅多功能化发展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提高对住宅设计的要求,它们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之外,还需要加强实现建筑中娱乐、办公等多元化的功能。因而,在现代住宅设计中。设计师需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住宅建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设计,注重表现建筑的协调性、合理性、安全性等,以达到入住者的需求,同时还需注意控制成本、注意绿色环保。
  5.发展可持续建筑
  建筑节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呆在室内,人类居住地实质是室内空间。人们创造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健康,要使建筑的内部能够支持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在2007年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性社会的要求。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观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总之,绿色建筑无疑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建筑最直观的好处是节约能源及环保。并且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可持续建筑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解作用不是万能的,只有恰当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的有效应行。政府应采用强制性和鼓励性并存的政策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有,把推广建筑节能适用技术作为提高建筑舒适性的突破口,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推进建筑节能的开展,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我国绝大部分的建筑仍然是高能耗的建筑,因而节能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节能不仅仅是节约资源,而是需要我们加强对资源的使用管理,利用经济技术合理、环境可以接受、社会可以接受等措施,尽量降低资源的消耗,避免浪费,来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节能的原则不应该只限制在住宅建筑设计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环节,而是应该将其从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减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更加环保、健康的环境。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