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4

  传统构造细部在营造过程中常常将严密的技术与审美艺术结合。中国的传统建筑十分注重构造细部的表现,构造细部很强调营造性特征,认为这是建筑筑造和表达的结合 ,许多源于实用功能的构造形态在长期的实践运用中不仅被赋予美学内容,也不断被赋予象征性的内涵。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构件,它在柱与屋面交接处起着联结的作用,可以将屋面的荷载通过斗拱传至柱子上。因斗拱在不同的联结部位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这种基于承重作用的构件在营造过程中逐渐地被赋予了艺术的装饰作用。作为承重构件,在《营造法式》中对斗耳、斗平、斗敬的高度等各部分作了比例规定(图1),对各种拱的长度、卷杀亦有详细规定,从形状 、比例来看都符合受力特点与审美情趣。此外,斗拱又被赋予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意义,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它一般用于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在建筑的使用中必须严格按照等级来采用。

  

浅谈传统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浅谈传统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兽吻的出现是一个由构造细部表达的对权利、地位的象征以及普通百姓心理祈求的例证。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鸱吻和宝顶的出现最初是因为木构架坡屋面在顶端两脊或三脊相交而必然形成一个集中的节点,对这个节点进行一些必要的功能上的处理就是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加以美化处理。做成动植物或几何形体,就产生了鸱吻和宝顶 (图2)。由于中国木构建筑易遭雷电,许多重要的宫殿寺庙被焚毁,因而在古代巫术及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脊饰又被融进了新的内涵而产生了新的形象。据记载:“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 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营造法式》卷二转引 《汉纪》说)。这里 的鸱则为鹞鹰  早期正脊的两端,采用的鸱尾其外形和装饰较简单,到了宋代则 已有 了鸱尾、龙尾和兽头等几种形式,至明清,鸱吻的形象又有改变,且兽身多附雕 小龙,背上出现剑把,名称改为兽吻或大吻 (图 3、图4)。经过历代工匠的再创造和社会思想的演化 ,鸱尾被长久地放置在建筑的屋脊上,成为一种社会企盼附会于建筑装饰物的象征 。

  这些构造方式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斗拱的形式包含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反映了人与人的等级差别:而兽吻则表现了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利用其象征含义来消灾解厄,企盼好运的心理。

  

浅谈传统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浅谈传统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