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施工控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4
2.2施工过程控制
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研究表明: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碎石和水的温度,砂的温度次之,水泥的温度影响最小。因此,降低出机温度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降低碎石的温度。在气温较高时,为防止太阳的直接照射,砂石堆场应设遮阳棚;必要时,部分拌和用水以碎冰形式加入。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在搅拌终了前,应使混凝土拌和物中的冰全部溶化。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可加快运输速度,缩短运输时间,在运输途中尽量放慢搅拌速度。在气温较高时,对运输车的搅拌罐喷淋冷水,减少运输过程中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同时,加大浇筑强度,缩短浇筑时间。
采用分层或分块浇筑,加快混凝土散热速度。
分层浇筑。
①分层施工时母层厚度应控制在1m~1.5m之间,具体可视混凝土浇筑能力和降温措施而定。
②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或失去重塑性能前完成下层混凝土的浇筑捣实。
③当在前层混凝土初凝或失去重塑性能前无法完成下层混凝土施工时,应按规定间歇4d~7d,待前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时,方可进行下层混凝土的浇筑,且在浇筑前对两层结合面按施工缝进行凿毛和清扫浮浆处理。
分块浇筑。
当截面面积大于100m2时,在前层混凝土开始初凝或失去重塑性能前来不及完成下层混凝土的浇筑振捣时,此时若采用分层浇筑,间隔时间长,延误工期。为加快施工进度和保证工程质量,应统筹安排,采用分块浇筑。
①合理布置分块区域,每块平均面积不宜小于50m2,高度不宜大于1.5m。
②上下邻层混凝土间的竖向接缝,应错开布置,做成企口,并按施工缝处理。
2.3冷却水降温。
在混凝土内部布置冷却水管,混凝土终凝后开始通水冷却降温。通过冷却水循环,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缩小内外温差。在混凝土内部合理布置测温点,埋设测温传感器,及时通过测温点监测温度,掌握混凝土内部各测点的温度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冷却水流量,控制温差,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
冷却循环水管可采用φ25mm左右铁管,按照冷却水由较热中心区流向边区的原则,进水管口设在靠近混凝土中心处,出水管口设在混凝土边区处。进出水管口均引出混凝土顶面以上。每层水管的垂直进出水口互相错开,且在出水口处设调节水管流量的水阀和测流量设备。
冷却水管安装时,要与钢筋骨架和支撑桁架固定牢靠,以防混凝土浇筑时水管变形及脱落而发生堵水和漏水,并做通水试验。
混凝土终凝后,方可通水循环。
用温度计及时测出进出口的水温,不断调整水管流量,水管流量可控制在1.2m3/h~1.5m3/h,将进出水温差控制在10℃左右,且水温与混凝土内部温度相差不大于20℃。
冷却水管使用完毕,需要压注水泥浆封闭。
2.4改善约束条件
在岩石地基或厚度较大的混凝土垫层上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可在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上铺设隔离层以减少垂直收缩裂缝。隔离层一般采用涂刷一层3mm~5mm厚的沥青或干铺二毡三油。当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采用后浇带,即在结构中适当部位每隔20m~30m预留宽为0.5m~1m的后浇带,浇筑混凝土30天~40天后封闭。
2.5加强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易受到太阳暴晒及雨水、冷空气等袭击,致使表面温度变化较大,产生较大温差,造成裂缝。因此,加强养护也是防止开裂的关键之一。
混凝土浇筑后,应适时加盖草垫、麻袋等覆盖物,定时洒水养生;同时保证冷却水的供应,加强保温、保湿养护,延缓降温速度,减少内外温差。
在混凝土内部及表面合理布设测温点,加强温度观测,并根据外界大气条件,随时了解混凝土浇筑后(尤其是第2天)温度的升降情况,掌握混凝土内外温差变化,及时采取增减覆盖物等措施,以便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
上一篇: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问题
下一篇:浅谈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防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