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桥梁是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它以自身的实用性、巨大性、艺术性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桥梁美对于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桥梁美学越来越来被人们所关心,建在大自然中的桥梁应该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本文从中国和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分析了桥梁美学,美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桥梁美学的特点和发展。
关键词:桥梁美学 哲学 思考
1、美的释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原意为感觉、感性认识,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为前提的。
1.1、 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文化是一个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个体人生、人格理想的全面和谐的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的文化。质言之,中国文化之独特个性、美丽精神正在于这种注重和谐的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艺术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文化理想的特性。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美学所基于的哲学基础完成的比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美学发展免不了带有严重的封建意识、迷信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主宰,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都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客观规律。中国的哲学不仅深深地扎根与中国人的思想中,而且泽及东方邻国,西方接触了中国的哲学之后也不断地从中发现丰富深奥的哲理,对现代社会学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美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儒家为主导的,兼融道、释思想的人生美学体系。
儒家美学思想以其入世哲学为指导,看重人的客观生活,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审美与艺术道德伦理的作用,在建筑美学的追求,可概括为“致用,目观,比德,畅神”八个字,即坚持效用为美。讲求目观之美,看重社会伦理,追求精神满足,在美的观念产生之初,人们就以致用为美。在周朝也出现了和谐为美的概念,即建筑只有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和谐,才谓之为美,由此可见,中国的美学外观与周围自然事物的和谐,反映在桥梁建筑上,即要实用又要美的美学思想,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美的观念并没有停止在满足物质需要和感官的快乐上,比德为美的观念又赋予了社会伦理的意识,把美与伦理联系起来,孔子由致用目观到比德的美学又加以总结,并且又从社会出发,建立了儒家中和为美的概念。
儒家在美学上对中国建筑艺术所追求的入世之道,是一种从功利和现实出发,并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伦理色彩的审美境界,现在我们提出的对建筑设计的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把建筑艺术归于意识形态,强调其思想性,显然与上述观念有关。
道家的美学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审美方向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统一境界追求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之境。
道家和儒家有机接近的辨证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
1.2、 西方美学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他最早把“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部分提出来,而且明确了它固有的对象领域,奠定了它的科学基础,他认为“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理论”,“美的研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他认为心理活动分为三类,“知”“情”“意”,“知”是居于理论认识其对应的学科为逻辑学,“情”属于情感作用,源于感性认识,其对应的学科为美学,“意”即为意志,其对应的学科为论理学,展示了他的美学体系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说,看上去美的东西只是感性的认识中的情感作用,但绝对不能脱离心理、伦理学、逻辑学等,美学涉及范围很广,美学感念也不只是形式的美,还包含了社会、环境、宗教、政治等等因素。
由此,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学与美感及美的创造的科学。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能脱离“看”和“听"'。
2、桥梁美的释义桥梁建筑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从属于美学的范畴,而美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涉及面十分广泛。他的研究包括有整个艺术领域的一般规律。对于桥梁造型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设计不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的意义,关心桥梁美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将桥梁美学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的生存与敷衍的高度,也就是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这些绝非纯粹的美学或纯粹的桥梁结构工程专业人员所能解决的,这需要既懂得桥梁结构又深谐美学的人来解决。
桥梁作为一种建筑,尤其是大桥,它具有使用和观赏两项功能,桥梁设计者运用结构学原理进行设计,以满足交通使用的要求,同时,还要运用美学原理进行构思,以满足人们观赏及改变环境景观的要求。
人们对于桥梁美学的关注也比较早,人们所建设的桥梁不仅希望桥梁所能达到实用的功能,而且还要非常关注美的特性,例如北京郊区的卢沟桥。不仅栏杆上雕刻的485个狮子千姿百态,堪称一绝,桥头的华表,碑亭更是典雅华丽,比例恰当,精美异常,而且大桥的整体造型,对称均衡,比例恰当,和谐统一。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颐和园玉带桥和17孔桥,也以其独特和美丽的造型驰名中外,洁白的桥身与清山碧波、绿树红花、亭台楼阁融为一体,和谐美观、相映成趣,一直是许多画家和摄影爱好者入画入照的佳景。现代人们更注意桥梁美学的功能,例如我国最近几十年修建的长江上的铜陵大桥和赣江上的南昌八一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和国外的许多的桥梁,都做了专门的景观设计,使这些桥梁不仅体现了大型桥梁的造型美,而且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美学与哲学
3.1、美的属性
美的属性与根源在历史上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美与丑是相对的,美丑作为相对面而包含了很多的东西,西方哲学问题既有理性与感性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3.2.1美的客观性
美作为一个存在是客观的,以客观为基础的这种客观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桥梁美学也是如此,其客观基础具体是指形态材料技术和功能要求。
3.2.2美的主观性
美的主观性是美的主观部分,客观审美对象是在审美主题的主观意识相结合而得出美与丑的判断的,因此也是美的主要部分,当然不能把美视仅存在于主观意识之中,因此在桥梁设计中既要重视建筑材料,结构形式,技术水平等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桥梁美学方面要避免主观性。往往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沾沾自喜,自以为美,以及由于其他人的原因或特定环境而产生主观上的美的偏见等。
3.3、美的相对性
美既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变化,自然会产生审美观念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职业性质,每个人的处境美学修养文化素质不同,也引起审美标准的相对变化。
即使同一个人其所处的环境情绪年龄的变化审美的观念也会相对变化的,这是美的相对性。
另外,美是相对与丑而言的,美和丑相比较才显出美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渗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