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分享(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06-23

  (1)很少有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最早出现在近代的西方。它是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道德观念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古代社会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成就还不足以支撑建立起相关的建筑学。但中国古代也有对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之作,如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

  (2)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这些思想在建筑的选址、布局、造型、规制等多方面均有体现。如重要建筑的选址应符合“负阴抱阳”的原则;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应布置在中轴线上的北侧,等等。

  (3)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4)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5)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在住宅建筑中表现道德伦理观念。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2][3]。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

  1.居住建筑。在旧石器时代的漫长时期里,远古的人们利用天然的岩洞和树林作为栖息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的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和南方低洼多雨地区分别出现了两种人类最早创造的原始居住建筑形式――穴居和巢居。随着穴居地面的不断抬升,逐渐出现了半穴居、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建筑、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在巢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现了干阑式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抬梁式木构架建筑与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大,风土人情多种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形式。如北方草原游牧地区的毡包、东北西南森林地区的井干式地区,西藏地区的藏式碉房,新疆地区的阿以旺,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房,等等。

  2.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做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

  3.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历史上著名的宫殿有:已知最早的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商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宫殿遗址群,秦代的阿房宫、咸阳宫,西汉的未央宫、长乐宫,唐代大明宫、太极宫,以及明清北京故宫,等等。中国古代宫殿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大到小,形制由自由到严格规整的变化过程。

  4.礼制与祠祀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是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因“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

  5.陵墓建筑。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

  6.宗教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主要包括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其中佛教建筑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建筑技术成就,都使得其成为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主流。佛寺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铜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3世纪传布到中国,其形制大致有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类。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7.自然风景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的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等[4][5]。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和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刘致平.中国民居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孙大章,喻维国.中国美术全集宗教建筑――城市、住宅、园林[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