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式住宅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形式之一,天井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和调节温度的作用。本文以江西省婺源理坑村为研究对象,对传统天井民居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天井的形式以及功能,并且得出天井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天井;民居建筑;理坑
一、天井的形式
天井式住宅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形式之一。江西紧邻安徽,其建筑形式受徽派建筑的影响较大,形成“四水归堂”的显著地方特色。它的形式特征是组成方形院落的各幢住房相互联系,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的中间的小院落。因院落小,与房屋檐高相对比,形状如井口,故又称之为天井。
二、天井的功能
1、采光、遮阳
江西婺源民居墙高宅深,天井式民居的总面积中,天井的面积仅占十二分之一,说明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采光,而不在于其活动面积的多寡。天井一般建造的狭窄幽深,避免了强光又保证了室内充足的光线,并且具有一定的遮阳作用。
2、通风
由于婺源民居受当地的风俗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的外墙较高且普遍不直接开窗,天井就成了主要的通风口,有效的解决了室内通风问题。夏日,室外气温较高时,天井空间的温度也相对升温较快。天井周围有屋檐遮挡着的空气压力比天井的空气压力大,天井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天井不断补充,无限循环,从而形成空气对流。外国学者把天井式古民居称为“会呼吸的房子”,他们认为天井的设计很好的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暖空气相互交替,可自动调节气温,如同一个天然空调。
3、集水、排水
江西地处我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具有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雨天,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屋顶坡面流入天井中,再从天井下方的水槽流入阴沟,这就是所谓的“四水归堂”。水象征着财富,象征着古人聚财的心理。
三、江西婺源大理坑村概述及案例分析
1、气候、环境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东邻浙江,北界安徽。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它曾是徽州六邑之一。婺源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由于雨量充沛,林木成荫,使各地日照时数差异较大。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大理坑村处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决定了当地民居粉墙黛瓦、烽火马头墙、雕花窗户、四水归堂、小桥流水人家的建筑特点。
2、历史沿革
理坑原名理源,始建于北宋末年。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大理坑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等,这些粉墙黛瓦、雕刻工艺精湛的古明清建筑,布局科学合理,具有传奇色彩,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是一笔伟大的文化财富。
3、平面布局形式
大理坑村的古民居平面布局形式基本遵循前厅堂后居室的格局,称为前堂后室,且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分别布置了上下堂、厢房和居室等。
4、理坑村“司马第”
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府第“司马第”已有350年历史,司马第的大门高大气派,檐下有灵芝砖四块,枋头作云卷,脊端有鳌鱼。花枋间有阴刻“司马第”三字,“司马第”下面的砖雕是《孙子兵法》。正屋大门里面有三进三天井,右边设有客馆,上堂有横梁三根,两端雕刻月牙,两厢卷棚下有雕狮拱撑。前进后堂三间两厢,后进还有三间两厢深半天井。司马第主进上的天井,将室外的光线引入到室内,天井1:2的长宽比例,有效的避免了大部分墙面暴露在阳光下,既满足采光,又保证室内的正常温度。屋檐在遮阳的同时,组织通风,结合天井,有调节室温的作用。因此,在雨水较多、日照长、空气湿度高的理坑,天井建筑阴影正好投射在院落中,造成阴凉的空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调节室内炎热的气温;冬天,阳光通过天井照射到室内,使得阳光直接照射到室内,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檐下设有水槽,排出屋面雨水。天井院及台阶皆用石头铺装,并沿院落周围设有一圈排水沟,为了雨天防雨排水。住宅四周以高大的封火墙和围墙所包围,较为封闭。
四、天井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天井为创造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消除了建筑的界限,既不隔断也不敞开。例如安徽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就很好的将天井元素与现代材料和科技相结合。建筑的四周是由建筑墙体围合而成,博物馆中心位置运用玻璃的材质封顶,阳光通过玻璃间接照射到室内,保证白天的采光来自于自然光,而玻璃下面的木架结构上安装的筒灯与射灯同时也保证了阴天和夜晚的室内光线。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MihoMuseum也是传统天井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创新运用的成功案例。天井元素不但被完美运用,而且功能得到延续,对天井建筑艺术有全新的认识和演绎。阳光从屋顶装有现代设计百叶窗板的天井窗中进入,空间感及开放感被四周山脉的景色影响下变得更广。
五、结语
通过对婺源理坑村的考察,总结出婺源天井具有采光、通风、排水等作用,婺源民居环境的和谐美给了我们新的认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继承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探寻居住环境设计的新理念。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建筑融合才能达到传统建筑元素的重生。
参考文献
[1]王熙元,徐小雯.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5
[2]朱永春.徽州建筑[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陆元鼎,潘安.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黄浩.江西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