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是两种较早形成的建筑思想。把建筑的实用功能放在第一位是功能主义的核心思想,将建筑本身的功能性进行充分的发挥,把审美追求及形式表现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形式主义的思想则是将建筑形式的表现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设计建造中着重表现对建筑形式美的追求和思考。
关键词: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关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可以将建筑理解为将坚固的、厚重的材料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独特空间。它是为了遮挡阳光和雨水而存在的,它的基本功能是要满足人类必要的生活与工作需求。当然,它拥有的不仅仅是它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还反映出强有力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原始的建筑形象虽然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如果仅仅关注外表形式,那建筑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建筑一定要满足合理的设计、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创意以及高度的精神体验才能够将之称为艺术。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尤其是迈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人类高度发展的素质与精神文明使我们对生活方式的健康化也有着更强烈的追求与建设。因此,建筑设计就不能停留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功能上,它更要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建筑的本体问题就是研究建筑的外在功能与内在的审美,体现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是两种较早形成的建筑思想。把建筑的实用功能放在第一位是功能主义的核心思想,将建筑本身的功能性进行充分的发挥,把审美追求及形式表现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形式主义的思想则是将建筑形式的表现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设计建造中着重表现对建筑形式美的追求和思考。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切实考虑设计对象的使用需求是否被满足。由此,建筑需要有精确的细节设计思考,在经历研究、调查、分析等一系列规范程序过后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艺术创作的表现是主观的,艺术家可以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进行艺术的创作与表达。但设计并不是这样,设计需要考虑到设计对象的客观需求,设计是需要服务于大众的,它是对实物建造生产的计划和指导构想,因此设计一定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从这一点来说,设计也在更多方面受到种种实际条件的制约。在建筑学上我们所做的正是一种对比方式的工作。我们能够促使单纯的元素和复杂的元素、细小的元素和庞大的元素、柔弱的元素和暴力的元素之间达成和谐。设计师要依据人体工程学,在合理的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功能的分割,交通流线的设计、平面区域划分、建筑环境、内部空间、建筑材料、时间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建造技术等因素,将构造计划、实际成本和最终效益结合起来,这更近似于一个科学工程。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类型的建筑形式之间,我们可以解读到,建造时间越早,社会发展越落后,建筑的形式表现越单一。原始社会的建筑只为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环境生存的需要。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建筑除了满足人类对于空间的各种活动需求之外,装饰纹样与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而在近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建筑设计的初衷越来越趋向于以人为本,把服务对象定位为普罗大众。建筑类型多种多样,公共类的建筑更偏重于公共人群的使用体感,注重建筑空间内外的服务功能形式;住宅类的建筑则更强调使用者本身的便捷生活体验,强调隐私和其独特的个性化审美表现;
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首要目的是以生产活动为主旨,并不会过度追求其形式美的表现。虽然当今建筑形式的表现愈加多样,但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在何种场合,首先考虑到的一点都是建筑本身功能性的满足。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而建筑的设计应该更加人性化,从使用群体本身的需求出发,让功能与形式表现之间取得平衡,使得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建筑从落地建成开始,就以凝固的姿态坐落一方不再移动,故而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协调显得格外重要。好的建筑可以使周边的环境变得积极,好的环境也可以使建筑的视觉观感更为舒适。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有许多优秀的建筑案例都是在其特定的环境衬托下确立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视觉形象。以赖特的流水别墅为例,它与环境之间的完美组合是绝妙而不朽的。它与周边的山景水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彼此衬托,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个不可多得的舒适空间,就仿佛是天生一对的水和山石。由广阔的、层次分明的土地,成片的水域和植被,以及岩层和天空所构成的,被延展或簇拥的绿色所覆盖的,沿着透视扩展。场地,是建筑构成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本身是否与环境得到了恰当的结合,也成了决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试想一下,倘若把赖特的流水别墅平移到了茫茫戈壁或是草原,没有了水声林荫的衬托,这个建筑的艺术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呢?因此,建筑与环境两者之间的适应关系,不仅仅对建筑单体的审美体验产生影响,对整体环境的观感也会产生影响。又恰如勒柯布西耶所设计的哈佛大学卡彭特木匠艺术中心。当人们匆匆涌入,敬仰这个建校400年,以牛津、哈佛为母本建造的著名建筑的时候,柯布西耶的建筑就静静地坐落在街旁,默默地注视着人来人往。在剑桥,有着这样的画面,建筑师巧妙利用地势的小路,保留原有的地貌,缓缓而上,穿过建筑,连接起两条街道。那建筑三层的三角形的窗,随着日光的变化,阴影参差。一层被隔成两部分,一部分没有围墙,只有几根柱子,粗野地支撑着。温暖的阳光斜着照射进来,柱子的影子和树的影子互相交织。偶尔树轻轻摇曳,那影子也跟着晃动起来。看似粗糙笨拙的建筑,却处处体现着细致。墙上的浅浅的坑,楼梯扶栏上的精心雕饰,从二层的窗户望进去,里面仿佛就是家具加工厂的车间,杂乱无章。唯有那些未完成的作品,提醒着这个建筑承载的功能:艺术中心。
人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因为这样,建筑的设计除了满足遮风挡雨等基本空间需求之外,还涉及各种不同的造型与材质之间的尝试。以中国的古典建筑为例,中式古典建筑中变化多样的屋顶设计、木质结构、花样繁复的栏杆花式与错落的宫殿群……它们在满足了使用功能之外,更是从极致的美学体验出发,强调中轴对称,建筑的形式意义落点于中轴线上,彰显了至高无上的贵族权威。建筑的形式美感令人折服,但人们对建筑的需求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建筑表面的形式美上。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看法和评论。可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经典建筑都深深浸透着建筑师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岁月腐蚀掉的只是情感的寄托之载体,永远不灭的是那种蕴含其中的情感。在感性认知之外,人们还会从建筑外在的形式功能、结构技术、环境位置等其他方面产生理性的认知。建筑构建伊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空间的种种需求,它不仅意味着单纯的艺术表现,更必须满足它所具备的实用功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一栋建筑都有它最本质的实用价值。以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令无数人深受感动的朗香教堂,其本身也是有着实用价值的宗教建筑。东方古典的佛塔庙宇,除了造型上有别具一格的美感外,也能够供人登高朝拜,收纳并保存雕像作品、壁画作品、经文典籍等。这一类的建筑虽然有着浓重的精神表达以及审美取向,但它始终也不能摒弃建筑本身最基本的为人所需要的实用功能。
参考文献:
[1]彼得柯林斯(英).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第二版)[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焕加,刘先觉.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