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以成都“武侯祠一锦里巷”的保护开发为例(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武侯祠本身对于人流的吸引并不大,但是把武侯祠和锦里结合起来,互动式发展,带来了更多积极的意义,两者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组合。

  保护模式上:依托武侯祠三国文化修建的锦里,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很好地探索了文博事业如何既做文物保护又做产业经营,“两条腿走路”,摆脱传统保护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实现积极意义上的保护。武侯祠与锦里,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经济上:休闲街能为博物馆带来固定的门票收入,博物馆也可为休闲街带来一定的流动人群,两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按照目前博物馆每年游客150万人次来计算,平均每人在休闲街消费50元,一年就有7500万元的营业收入。这部分收入为武侯祠自身的翻新、修复提供了可观而持续的经济支持,从而走出了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和门票收入来维护自己的尴尬境地。

  文化上:“锦里”一条街的修建与成功营运,不仅盘活了武侯祠博物馆的固定资本,同时成为三国文化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延伸和放大。在这条长350m的仿古新街上,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传统小尺度的街巷空间、蜀锦蜀绣蜀笺蜀酒等特色店铺,无不体现出川蜀地域文化的特色。可以说,武侯祠与锦里的联姻,也是三国文化与川蜀文化的结合。

  功能上:武侯祠是国家级文保单位,从文物保护角度看,只能向游客作静态的展示。在体验经济来临的时刻,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浅层次观光旅游,显然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厌倦。而锦里一条街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充分融合,游客在参观游玩当中还能体验到特色名小吃、川菜、川酒、川茶、民间手工艺术等四川民俗的精华,全方位的满足现代游客体验式、休闲式、娱乐式、互动式的旅游需求。

  2.2.2突出文化特色,将物质和非物质形态文化保护相结合

  (1)突出文化特色

  在“三国文化”中,成都武侯祠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是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具有千年的历史。“三国文化”成为“武侯祠一锦里”这一新老综合体的文化之源。

  锦里虽是一条新建的仿古步行街,却以“三国文化”为依托,以蜀锦为主线,以川西民居为特点,梳理出千年文脉,传承古蜀智慧,为新街注入了“古蜀文化”的精华,成为蜀地民俗文化的“博物馆“,为古老的武侯祠博物馆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的补充,是新与旧的碰撞,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可以说文化上的“双重奏”奠定了整个项目的内涵与特色,使其成为一个市场认知度很高的品牌。 

  (2)保护非物质形态文化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在于它有形的历史遗存,而且还在于无形的民间艺术、民俗精华等无形的文化内容。“锦里”,这个不到400m长的小巷古街,在注重保护有形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开发式地“抢救”一些日渐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展示了巴蜀大地久远长存的川西民俗文化。其饮食文化、府第客栈文化、蜀锦蜀绣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四大展示区异彩纷呈,集中推广四川特色小吃、工艺品、川菜、川酒、川中药、川茶等,再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保护了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非物质形态文化。

  2.2.3再造传统街巷格局,合理组织功能业态

  武侯祠的积极保护得益于锦里的成功开发,而锦里的成功开发,又归根于商业步行街的成功打造。对于锦里商业步行街这类文化旅游地产项目,“文化是魂,建筑是体,商业是心”,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落空。

  (1)再造传统街巷格局

  锦里是一条仿古步行街,采取“新建如旧”的原则,与相邻的武候祠建筑群相呼应。在统一的文化主题下,对建筑的风格、尺度、材质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传统符号元素的运用有效传达民族文化个性,营造出三国风情浓郁、建筑尺度宜人、地方特色强烈的购物游憩空间。其建筑风格以明清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为主,建筑色彩总体上以青黑、灰白、木黄为基调。商业空间组织上,采用基本的哑铃式布局,如同:——o——,即“步行街——广场——步行街“,线与面相互穿插,符合人们逛街、购物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同时,在街、广场、庭院等面状元素中点缀牌坊、诸葛井、碑碣等点状景观要素,使得整个商业空间丰富而有变化。锦里的平均宽度为3m~4m,最宽处也不过6m,小尺度空间的创造不仅有利于传统街巷空间感的形成,也有利于聚集商业人气(见图2)。

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以成都“武侯祠一锦里巷”的保护开发为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