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住宅设计要引导消费 适应市场需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3.改变住房销售和装修模式需澄清的几个问题

  毛坯房由住户自行装修存在的问题,受损害的是消费者。而形成原因的主要方面也是消费者,这里需要引导,需要澄清一些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住房销售的消费模式。

  3.1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装修”是居住消费品位提高的表现。在不产生安全隐患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题下,应当满足这种个性化的追求。但自己打造“个性化”装修,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如混淆了装修与装饰的概念。作为起居生活的住宅,吃喝拉撒的”功能”,共性成份很大。住宅装修主要讲究实用性、功能性,许多都是同一的,过分强调个性没有多少必要:一般装修应该是给装饰和家具、陈设提供一个“背景”。居住者不同的兴趣、爱好、职业、情趣、文化艺术修养等个性特征,还主要体现在室内的家具式样、陈设、器具、摆设或装饰物件上。灯饰的款式、光照的技巧,窗帘或地毯的质地、色彩,挂画的风格,饰件的搭配以及餐具、酒具、桌布、摆件……等等,才是人们多花心思去体现个性的地方。

  误区之二是个别照抄照搬的“个性化装修”,全然失却了家的温馨,根本谈不上“个性”。这中间,还有一些没有品位的庸俗化,缺少文化的商业化等不伦不类的”个性化”,等等,一点不可取。

  3.2住房居住“一成不变”的状况,必定要打破(有变化)。原来那种想在某处买房一住就是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的守旧观念,肯定会跟随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多样化的发展而变化。今后随着就业形式和个人事业发展的变化,流动性会增多;大家庭的解体及人口的变化、经济收入的变化,必然引起对消费水平、对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追求。甚至子女就学、考虑人文环境“择邻而居”等因素,都会引起住房观念的变迁,使人们较频繁地迁徙、更替。这种情况下,如若还换一次房搞一次装修,肯定让人受不了。购房换房和搬迁,都要简便易行,才能适应开放、流动的社会生活。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在居住消费方面的必然体现。欧美国家的住房消费模式,值得借鉴。

  另一方面,房市逐步向多样化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住房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购房换房可选择的余地也增多,在众多的房源中,选购一套成品房未必就不如意。人们的穿着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己购买布料、选定式样、量体裁衣的订制,到直接销售成品服装的消费模式的转换过程,这预示着住房消费也将会经历这样的历程。住宅建筑设计不仅要把握这一市场发展趋势,还应该积极引领和推进这一进步的发展势态。

  3.3成品住宅的品质要提高,必须要设计专业化,装修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自理装修的住户,必定不是人人都内行。大多数人由于不了解住宅产业最新科技发展的动态,不熟悉新设备新材料的性能和运用情况,只好墨守老的习惯或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尤其在住宅设备的设置方面,常常出现有的还在使用淘汰产品(如用易生锈的铁管做冷热水管),或者购买使用非环保的装修材料;配电系统或布线方式不合理,留下用电不安全的隐患;通讯、视频及数据等信息系统设置不合理、不方便,满足不了数字化时代个人对信息消费的需求;空调器的安装不恰当,房间气流组织紊乱,温度场分布不合理、不舒适(零乱安装还影响外立面的整齐美观)……这些在技术上都“很专业,稍有考虑欠妥或失误,就会带来日后使用的不便或安全问题。到入住后才感到不少的遗憾。住宅建筑的各专业设计师们,必须用高超的、领先的、完美的和成套的现代住宅设计,去扭转购房者的心态,取得他们的认同,放弃买空壳房的打算,转而购买一次到位的成品房。

  3.4不要惧怕住宅设计难以搞好,难以令人满意的观念;只要以热忱为住户服务的精神,用造福千家万户的敬业意识,及时关注住宅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推广新的科技成果,做到精心设计,能够满足广大住户的需要。一般不存在“个性化、众口难调”,使住宅室内设计无法下手的问题;其实只存在设计水平高低、能否灵活地满足使用需要的问题。房间功能一旦确定,各种房间都有其功能所确定的共性,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术,就能做到方便使用、方便生活,就能设计出受市场欢迎的安全舒适的住宅。

  做好成品住宅的户内设计,既是房屋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设计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消费观念更新、房市走向成熟、住宅设计品质不断提高的体现。住宅设计各专业设计人员,应审时度势、适应市场、跟进服务、引导消费,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为推进住房建设,推进住宅设计水平的提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