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结构形式发展的力学原理(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4

  
  ⒉梁、板结构(以受弯为主,提供较大跨度和空间)
  梁(二维)、板(三维)结构多采用木材,因石材受拉强度远低于受压强度,故不适用于承受弯矩,因此采用拉、压强度基本相等的木材。见图4、5。图4石梁受弯能力小,故跨度小,石柱密布。图5中国式屋盖木构架,还是简支梁的受弯方式,而不是轴力为主的桁架,从力学观点看不甚合理,浪费材料。因此必须通过结构形式的改变,将弯矩转化为轴压力才是使用木材的唯一出路,才能获得较大跨度和空间。但从材料的角度看,木材作为梁、板结构,也存在一些缺陷:
  ⑴木材是有机物,在空气中容易逐渐老化,怕酸、碱、盐等化学物质侵蚀。
  ⑵易受细菌腐蚀;受白蚁老鼠吞噬。
  ⑶是易燃物质,不耐高温,极易发生火灾。
  ⑷不经久耐用,化学、物理稳定性差。
  ⑸横纹强度低于顺纹强度,故各向异性。

  

关于建筑结构形式发展的力学原理


  木构架结构形式作为屋盖体系,还是以承受弯矩为主,轴力为辅。受力形式不甚合理。结构学的发展促进了力学发展,自19世纪末国外已广泛使用桁架。它有效地将弯矩直接转化为上、下弦的拉、压轴力,剪力则由斜腹杆的轴力平衡。因此它比实腹梁有效,自重轻,节约材料。桁架从整体看受弯,但组成桁架的杆件却受轴力。近代由于空间结构的使用,图1d中桁架(二维结构)又发展为网架(三维结构)。此类结构都是将弯矩转化为杆件轴力,提高材料利用率。我国于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广泛采用桁架,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网架普及很快,大量使用。最大桁架跨度为192m(金江大桥);网架最大跨度为153m(首都机场四机位机库)。
  生产力发展要求跨度越来越大,16世纪以前尽管还没有结构力学,拱形结构已成功地大量使用,那是人类经数十万年实践的结果。拱、壳结构虽然可将弯矩减少,因为它是劲性结构,体形已经事先确定,而荷载随时可变,尤其是活荷载,因此,对拱结构来说,截面上没有弯矩,只有轴力才是设计者的最终追求目标。但由于拱结构的特点,这个目标不可能完全达到。拱截面还必须能承受一定数量的弯矩、剪力,才能正常工作。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一系列拱结构、壳体结构,长期的工程实践,发展了拱、壳结构。不论这种实践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偶然的,但结果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使用脆性材料,如20世纪60年代,推广使用“干打垒”就是用土、泥、砖砌筑的,解决了当时缺材、少料、资金短的应急问题。
  
  拱(二维)、壳(三维)结构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古代人都不约而同的采用拱壳结构形式来代替不能胜任覆盖大跨度的梁板结构。从图-1可以看出,拱结构的支座水平反力对任一截面都产生负弯矩,抵消了大部分荷载产生的正弯矩。结构将以受压为主。拱结构的几何形状提高了结构抵抗外荷载产生的弯矩,能覆盖较大空间。见图6。
  拱结构尽管有许多优点,外形也很美观。由于荷载的变异性,拱截面上有时不可避免的存在弯矩,这就制约了它的跨度进一步增加。因此出现了受力更为合理的索结构。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了几个索结构。如北京工人体育馆,浙江杭州体育馆等。之后沉寂了近30年,20世纪80~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兴建了一批索结构。索膜结构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结构”,索体系的自由度为无穷大,应属“机构”。它是由处处为铰链连接的柔性构件组成,是几何可变体系。正是因为它几何可变,每个截面不能承受弯矩,它才能自动将弯矩、剪力转化为轴向拉力。这就是索体系的特点,也就是和普通劲性结构不同的关键之处。按照现代索理论设计的大跨度索结构已达到很高水平,2000年建成的日本明石海峡桥跨度达1 991m。见图7、8、9。膜体系是索体系的三维体系,且处处连续。索、膜体系特点相同。这是掌握此种体系的关键。它的一切分析方法均出于此特点,比如找形、施加预应力、荷载分析、下料、剪裁、焊接等。见图10、11、12。
  上面介绍的建筑结构形式发展,必定符合“更好地将荷载产生的弯矩转变为轴向拉、压力”这一原则、这一客观规律。它包括了建筑和结构两个方面长期实践的结果,并统一从力学观点加以论述,说明这种发展过程是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不论有理论还是没理论,都不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
  总之,建筑、结构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达到共同进步。在目前大跨结构、大覆盖面积、高层、超高层结构成为建筑结构主流的今天,一旦掌握了建筑结构发展规律,即可灵活运用此规律主动地开发出合理的新结构,而无须经过盲目的长期探索。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