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钻孔桩的质量控制及缺陷防治措施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4

  论文关键词:钻孔桩;质量控制;强度;混凝土
  
  论文摘要:桩基础作为建筑工程强制控制内容之一,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从桩的承载机理看质量控制的关键;桩的缺陷与防治措施,桩质量的判定,围绕桩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判析。
  
  
  一、质量控制的关键
  端承桩的承载机理是桩把荷载传递到桩的底部,它支承在坚固的岩土上,不难得出桩的承载力取决于桩身强度与地基承载力。
  当桩身强度>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地基承载力;反之,桩身强度<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取决于桩身强度。此公式在孔底无沉渣情况下成立。对挖孔桩沉渣还是问题,沉渣量过大,桩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桩将失效。
  (一)了解地质情况,确定地基承载力
  从桩的施工程序来讲,在质量控制中,首先确保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将使桩失效。
  地基承载力取决岩层的构造情况、桩嵌入岩石的深度、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二)成孔质量控制
  1、在老城区或填土区施工时,应先探明桩孔位置的地下情况,如有浅埋老基础、大石块、废铁等障碍物时,应先挖除或采用其他措施处理。
  2、当桩孔净距过小时,应采取间隔跳跨施工,防止孔内串穿影响成桩质量。
  3、在易坍塌的地层中施工,应用泥浆进行护壁。
  4、施工中应尽量不间断,不得中途无故停钻。
  5、在钻到设计深度时,应用探测器检查桩孔直径、深度和孔底情况。将回落土及淤泥清除干净。
  (三)沉渣量的检查
  终孔后应立即清孔,以免沉渣增加清孔工作量和难度。清孔有正循环清孔、反循环清孔、压风机清孔。清孔后应在2小时内灌注混凝土并检查孔底沉渣厚度,若超过规定要求,应重新清孔。
  对摩擦桩来说,由于其受力机理是通过桩表面和周围土壤之间的摩擦力或依附力,逐渐把荷载从桩顶传递到周围的土体中,如果在设计中端部反力不大,端部的沉渣量对桩承载力亦影响不大;而对于钻孔端承桩,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如果沉渣量过大,势必造成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同样使桩的承载力失效。
  (四)桩身强度的控制
  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如桩身强度不足,桩的承载力亦得不到保证,桩身强度是桩质量控制的另一关键。
  混凝土的缺陷往往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合理引起的,因此必须对桩基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严格控制,否则,起不到质量控制效果,工程验收时,对工程质量如何没有把握,检测出现的问题亦无从分析。
  桩身质量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桩身强度取决于钢筋笼的制作质量与混凝土质量。钢筋笼的制作检查简单明了;而影响混凝土质量因素则很多,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在工程实践中,不少桩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而使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桩身质量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的配料、拌制、运输和灌注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混凝土质量控制主要有:
  1、控制好混凝土质量的和易性,防止出现堵管、埋管,引起断桩事故。
  2、混凝土配合比应先按原材料性能及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实验室试配与调整,然后定出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并比较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此外,还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验收。
  3、混凝土实际灌注量不得少于设计桩身体积,一般土质为1.1,松散土质为1.2-1.3。
  4、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应紧凑,连续不断地进行灌注,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孔内情况,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分析和正确判断发生故障的原因,制定处理灌注的措施。
  5、灌注混凝土接近桩顶时,为确保桩顶混凝土的质量,漏斗及导管中混凝土的高度与孔内混凝土面的高差应小于2M。
  6、控制导管埋深2-4m,使混凝土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混凝土,防止提漏引起断桩事故。
  
  二、混凝土灌注桩基础缺陷及防治措施
  (一)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
  原因:桩端没有支承在持力层上面。
  防治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复杂地层,一般最好取芯检验,如不能孔孔取芯,要参照邻近取芯情况、钻速、泥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二)缩径(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原因:塑性土膨胀。
  防治措施: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径,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