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建筑评论论文
建筑批评理论体系探索
摘要:历来评论是创作发展的必要因素,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创作的发展。曾经有人呼吁重新研究诸如"建筑美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今建筑评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建筑学还是不是具有客观规律与法则的科学?",本文即是探索当今建筑批评的理论体系。
关键字:建筑批评、美学、理论体系
Abstract : traditionally comments is the necessary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on, no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no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re have been urged to re-examine such as "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standard of what", " Discuss what standards in today's building", " Architecture is also have the objectiv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science"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today.
Keywords :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aesthetics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塔夫里指出:“任何建筑都拥有自身的批判性内核。”一件表达了建筑师和社会对建筑本体的认识,蕴含了对未来方向的思考,表现出历史参照性和导向性的建筑作品本身就是空间与结构的组织,与形式取代语言所表达的建筑批评。【1】
人类的建筑价值观念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或叫做五个里程碑):
①把建筑作为谋生存的物质手段的阶段--为遮风蔽雨防野兽侵袭,穴居野处、构木为窠阶段;
②把建筑奉为艺术之母,当作纯艺术作品的绘画、雕塑阶段,即“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个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
③大工业产品时代--以勒·柯比西埃为代表,把建筑当作“住人的机器”;
④认为建筑是空间艺术的阶段--如赛维所说“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⑤认识到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的阶段--1981年第14次国际建协华沙宣言提出,这是建筑价值理念上一次新的跨越。
建筑文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环境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相当于人类、自然和社会的“笼子”,而建筑文化就是为人类设计和建造生存发展空间的“笼子文化”--各种各样的住宅、居住区、城市,进行区域规划、国土整治等。建筑对于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影响之大,其重要性是不应与一般生活用品和工业产品等同视之的,建筑同人的生命史、人类和城市乡村的发展史、国家的进步史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建筑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涉及到许多与建筑相关的学科。以下论述我归纳的若干理论体系。
一、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的定义
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建筑最原始的社会价值:
古人的建筑是为了遮风避雨,大多的建筑都是这样的功能,后来又出现的宗教性的建筑,如庙宇,佛塔等。纪念性的建筑有牌坊。到了现代,建筑的样式就更多了,但无论怎样,人们的建筑都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存在的,这就为什么人们要在大地上去营造各式各样的建筑的原因。这就是建筑最原始的社会价值!
当代建筑的社会价值如何评价:
建筑设计价值核心的不确定性决定建筑设计需要一个外加的价值支点来自圆其说。这个价值支点是操控建筑设计以及建造过程的核心力量,决定着建筑设计的方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建筑师在为业主进行设计之前应该会考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建筑,这个建筑的建造又是为了什么?简单的说就是认识设计或者建造这个建筑的目的何在,这就是建筑设计的价值支点。即使对于一些建筑师而言并非在进行每个建筑设计之前都会仔细考虑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考虑已经潜移默化的固化于其思维中,很自然的指导其进行设计了。然而这种价值支点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建筑师、不同的业主都会使得这个价值支点有所变化。对这个价值支点有影响的主体有很多,而其中最主要也有着最直接影响的主体应该是建筑师、业主与政府管理部门。这三个主体的价值取向的合力决定了一个建筑的价值取向。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综合在一起则体现出建筑实践的整体状态。对于当代中国的建筑师而言,其面对建筑设计任务的时候,设计的目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满足生计而完成工作任务,说的再简单点就是赚钱;第二个层次,是追求建筑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通过其来体现建筑师的社会价值。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生存的艰辛与欲望的膨胀决定了大部分的建筑师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的价值取向上。而只有少部分建筑师努力朝着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前进,但步履蹒跚。【2】
二、美学价值
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一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之美在于其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卓有代表的一例。尽管他不间断地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示着如画般的意境,然而仅以视觉冲击,他还无以有如此撼人的魅力。除了中国古典园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外,他的深意还在于调动了人的其他感官知觉。“凤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笛”表现其声:“竹院金风细,
荷塘花气香”表现其味:“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又体现了他的尺度,更不用说“幽闭以独处,登高以畅怀”表达的情绪了。
中国建筑之美包罗万象:竹影婆娑,风舞幽篁,菏香苒苒,香远益清;池景赏心,亭榭宜人等等等等。正是这耳声目色,月圆花好,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觉意象,体现了他的诗情画意。【3】
建筑之美是一个多轴的坐标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背景下都不尽相同。中国古代人们心中的美学标准则是统一的,正如当时的中央集权,几乎动员了全部当时的建筑手段共同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正统而有气魄;中国园林蕴含着道家思想,极力效法自然,极度自由,变化多端。而古希腊在哲学与艺术等等的一切知识,都是在追求永恒的完美,所以在精神层次上他们追求灵性的完美,在自然界中他们则追求一种永恒的形象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美是一元的。
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
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将历史上和当代的烈度,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撕拉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犹如维拉斯贵兹的《宫廷的侍女们》中的群体肖像,从而激起人们的思索。古代建筑的遗迹,战争废墟,废弃物使一些艺术家和建筑师感受到残缺的美感或造型上的力度。比如较早运用残缺守法的建筑师霍来因,在士林珠宝店的设计中,他将平整的花岗岩砌成的外立面撕开了一个大缺口,造成一种撞击感,使得光线从种神秘的投射出来。而解构主义建筑师同样以夸张的姿态强调构图的奇险于动势的感觉,其审美意趣表现为失稳,失重,滑动,翻倾,坠落等等非平衡的奇险构图。 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
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
三、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就是在建筑学领域中,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目标设定,运用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通过对目标环境及条件的实态调查,对目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既满足业主要求又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而全面的建筑设计的依据。
由于建筑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建筑创作和评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新的发展,从思维方式、调查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建筑创作模式,建筑评论与评价也多是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感性描述上。它一方面强调建筑师创作思想的体现,强调建筑的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和精神性等主观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又运用计算机、统计学、科学调查法等近代科技手段对感性的、经验的建筑创作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反馈修正,使建筑创作在理论与方法、经验和逻辑推理中进行。它是建筑创作和建筑评论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必然要求。
四、建筑批评案例
在阅读了一些文章后,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建筑学学生也有资格发表一些感想。我想要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建筑,而是中国近代的建筑。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不确立它的主体性,
而进入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传统之路,而是破绽之路。
1. 上海近代建筑的非主体性和非现代性
上海近代建筑因为其主体大部分是西方人,所以只能归为非主体的。但这点是基于当时历史状况造成的。而在此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现今不少中国人为有这样的上海外滩建筑群而感到骄傲,还把它作为模范。上海的大部分近代建筑从当时世界建筑的潮流看,是非现代性的。当时代世界建筑已经进入了新思潮的建筑运动,因为不能感知其新时代潮流,只能积极的参照已经流下的西方古代建筑诸样式的的所谓新古典样式。所以诸多的外滩建筑群中没有一个堪称一流现代建筑。然而很多中国人忽视了群的历史性非理性的评价建筑的价值。
2.香山饭店
1981年,世界闻名的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香山饭店。因为他已经站在了世界现代建筑的巅峰上,他的概念与意见大部分被采用了。此后香山饭店一直到现在,在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香山饭店对于中国正在讨论的地域性问题,提出了不错的解决方案,给中国建筑的未来起到了舵手的重要作用。其后在诸多关于中国建筑传统的讨论或论文上常常被用作为模范事例。香山饭店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并且成为学生们的学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