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林复合系统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及设计(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2.农林复合系统的设计
2.1农田林网的设计
2.1.1林带结构
林网防护效益的高低,有效防护距离的远近都与林带的结构密切相关,选择适宜的林带结构是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林带的结构通常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3种类型。以防护果园、种植园和保护某些重要建筑物、工程设施以及防止流沙侵袭最好采用紧密结构的林带;在风沙区为防止风蚀、沙埋农田以采取疏透结构的林带为宜,这是为了避免通风结构林带因“狭管效应”造成背风面1倍树高处防风效能低下的弊病,也避免紧密结构林带有效防护范围小的问题。而在遭受一般风害侵袭,且风速不大的灌溉地区,可采取通风结构的林带。值得指出的是,林带的结构设计时,除应考虑树种组成、栽植密度和林带宽度等因素外,还应考虑设计地区的主要灾害性质和防护对象。
2.1.2林带走向
国内外大量的观测研究证明,对于单条林带而言,主林带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但允许有30度的偏角,最大不超过45度,因为随着林带偏角的增大防风效能相应降低。当主副林带交叉形成林网时由于林网四周的林带都发挥着防风作用,可以有效地削弱来自各个方向的风速,所以不仅林网的有效防护范围较单条林带大,而且当害风风向斜交时其防风效能比成正交时还要高。
因此,在灌溉地区和水网地区营造农田林网时,可不考虑林网主林带与风向之间的交角,而且应依据林随路走“林随水走”的原则进行农田林网设计。
2.1.3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和林带的疏透度、透风系数和林带结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林带宽度直接影响着它的防护效能。因此,在设计林网时,为保证林网的最大防护效能和节约耕地面积,主林带宽度一般为6-12m,副林带为5-10m。在平原地区,农田林网的主林带可配置成由3-5行乔木、2行左右灌木组成,透风系数为0.5-0.6的疏透结构林带。
2.2树木胁地调控
林网胁地减产的原因,主要是林带树木的遮阴影响了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和成熟度,以及林木的“串根”同农作物争水、争肥而造成的减产"林网胁地的范围和程度,依林带设计和营造的合理程度及耕作制度不同而转移。因此,要减轻林带的胁地影响,主要应在沟、渠、田、林、路的合理结合上下工夫,并采取如下调控技术:
2.2.1科学设计林带走向
根据林带“胁北不胁南,胁西不胁东”的规进行防护林树种配置在遮阴胁地较重的一侧尽量避免配置高大乔树种,而以灌木或窄冠型树种为宜,如沟、渠、路南北走向,林带宜配置在东侧;如为东西走向,则配置在南侧"尽量使树冠阴影覆盖在沟、渠、路上,以减轻林带的遮阴胁地。
2.2.2选用适宜的造林密度
造林初植密度过大,林冠郁闭后林木间、林木与农物间对营养空间的竞争加剧,不可避免地造树木根系、树冠伸向农田一方,使林、农对水分、分和空间的竞争加剧,胁地影响增大。对冠型较树木(如水杉池杉等)造林密度可小些,株距2.5-3m即可,对冠型较大的树木(如杨树)则以4-6m为宜。
上一篇:简析影响动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因素
下一篇:浅谈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