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5-15
摘要分析了稻瘟病病害种类及症状、病害侵染途径、发病条件,并提出其防治方法,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种类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个别感病品种发病严重时甚至全田出现白穗,可导致颗粒不收。此病害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现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病害种类及症状
(一)苗瘟。主要发生于育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二)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4种形式,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三)节瘟。多发生于剑叶节下
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致形成白穗。(四穗颈瘟。发生于穗颈部、穗轴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大形成环状黑褐色条斑,并上下扩展,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致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不结实。
(五)枝梗瘟。多发生于枝梗上,初为水渍状暗褐色斑点,后渐作环状和上下扩展,变成黑褐色,早期侵害的稻穗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时籽粒不饱满造成秕谷,影响产量。
(六)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害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或病种子上越冬。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若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的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传播距离10~1000m或更远,遇到适宜温湿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染叶片,引起初次侵染,使叶瘟发生,再经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一)
第一次侵染。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苗床上很少发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露天存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15℃、湿度又适合时,就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经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
(二)分生孢子散落。分生孢子成熟后,在90%以上的高湿和11~26℃条件下,飞散速度较快,雨天对孢子飞散量影响较大,有利于病害传播。
(三)孢子固定。孢子一般散落在1~4片叶中央部位,12mm×15mm面积上可分别着落220、117、33、8个孢子,越是底部,叶片越多。
三、发病条件
(一)品种抗病性。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性也较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叶片而言,初叶当天最易感病,5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d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发病。
(二)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水稻叶瘟病,旬平均气温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易流行。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间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雾、露天气多,光照少,适合稻瘟病流行。水稻抽穗期如气温降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颈瘟流行。
2005年的气象条件就非常适宜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结果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肥水管理。偏施氮肥,造成植株猛长,叶色浓绿,组织柔软,导致组织细胞壁变薄,叶片硅质化程度降低,叶片可溶性氮含量增多,抗病性减弱。追施氮肥过急、过晚也易造成抗病性减弱。施用氮肥不均时,施肥过多的地方,往往形成发病中心;长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冷浸田或冷水灌溉的山田、水口等水温低,对水稻生长不利,往往先发病,发病重。此外,地势低洼的草炭地和土壤粘重的土地,由于气温、水温、土温冷凉,排水通气不好,也易发病。
(四)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从近年来稻瘟病发生情况来看,凡是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县(市、区),稻瘟病发生就比较重。近三年来大面积种植空育131,该品种品质好并且产量高,今年该品种的发病株率就达到30%以上,个别地块以达绝产程度。
四、防治措施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总结为:把好“三关”,走好“八步”。
(一)严把“种”关
第一步,选用抗病丰产良种。选用抗病丰产良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条经济有效途径。常发病区尤其要注意更换历年感病品种,推广对稻瘟病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或组合,实行多质源品种布局,避免布局上的品种单一化,密切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控制新小种的增殖,这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二步,推广化学药剂浸种。用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24小时,可杀灭种子表面黏附的稻瘟病、恶苗病病菌。
(二)严把“管”关
第三步,加强健身栽培管理。大力推广旱育壮秧、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等,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增强水稻抗病力。切忌偏施、迟施过量氮肥。
第四步,严格病草、病谷管理。病草、病谷是稻瘟病菌的越冬场所,也是翌年的初次侵染源,因此必须妥善处理。收割时病草、病谷应与健草、健谷分开堆放,不得四处散落,收割后尽早对其进行处理。病草要在春播前处理完毕,首先安排作燃料,并注意烧毁草堆下的秕粒和空壳,需继续使用的病草可移入室内或用薄膜盖严,并保持干燥,以免病菌随风雨传播。禁止用病草盖种催芽、捆扎秧把和盖房、搭棚、垫圈等,若确需用病草捆秧,应将病草在开水中煮10分钟或在药液中浸泡12小时。垫圈的病草须待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病谷要尽早食用,带病种子必须消毒。
(三)严把“保”关
第五步,保育(秧田早治)。加强秧田调查,发现病情及时喷药防治。若秧田出现中心病团,应拔除病团内病株深埋,然后喷药。
第六步,保健(带药移栽)。用20%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喷秧(移栽前3天对秧苗喷雾)然后带药移栽,这种方法能基本控制本田叶瘟,防效达90%以上,从而大大减少本田叶瘟的发生面积和防治次数。因此,无论秧苗是否已发病,均应实行费省效宏的带药栽法。
第七步,保苗(挑治叶瘟)。在水稻分蘖期,目测种植感病品种和生长过旺的田块,凡看到有急性型病斑或有中心病株的稻田,即定为防治对象田。当本田出现发病中心、或病株率达3%、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时,立即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40%稻瘟灵乳油(富士一号)100毫升或30%稻瘟灵乳油150毫升对水喷雾,控制病菌蔓延,防止病害流行。
第八步,保穗(狠治穗瘟)。穗颈瘟是药剂防治的重点。在穗期若发现感病品种上叶瘟普遍,急性型病斑增多,有阴雨天气,穗瘟就可能大流行。穗颈瘟常发生于稻瘟病常发老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和已发生叶瘟的田块及相邻稻田。但前期没有发生叶瘟的田块未必不发生穗颈瘟。总之,水稻稻瘟病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要夺取水稻丰收,一定牢记:选用良种是基础、带药移栽是关键、预防穗瘟是保证。
下一篇:浅谈起重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