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化县笋竹两用毛竹林标准化栽培推广模式初探(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2)造林地选择。选择海拔500m以下的山谷、山麓和山腰地带,坡度小于25o的阳坡或半阳坡造林。土层深度80cm,腐殖质土25cm以上,以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宜,pH值5~7。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4~8℃。年降水量1000mm以上。

    (3)整地。沿等高线带状开垦造林地。带宽和带距为3~4cm,整地深度为30cm,清除树蔸、石块。造林后1~2年内将未开垦带轮流垦完。造林密度为450株/hm2,以该密度定点块状开垦,地块的大小一般为2cmx2cm,其余同带状开垦。造林后1~2年内逐步拓展开垦范围至全垦状。穴长80-lOOcm、宽40~70cm、深40-60cm。

    (4)栽植。造林季节一般在秋末初春,先将表土垫于穴底,将母竹根盘置于穴正中,保持母竹鞭根原有状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根盘表面比穴面略高,每株根盘两侧施腐熟有机肥25kg,或复混肥0.25-0.50kg,填土时,分层踏实,使鞭根与土壤密接。注意不得损伤竿柄和鞭芽。在填土接近根盘表面时浇1次透水,再覆土至母竹周围成龟背形,并在距母竹100cm的上方和两侧开排水沟,风大处安支撑架。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保存率85%以上,发竹率8O%以上。

    (5)幼林管护。前3年宜间作豆类、花生、绿肥等作物,以耕代抚。不能套种芝麻、玉米等高秆作物。中耕不能损伤竹鞭和鞭芽.并将间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埋于林地内。每年6、9月除草松土2次,直至竹林郁闭。将杂草铺于竹林地或翻埋于土中。于造林当年的秋冬沟施有机肥10~15kg/株,第2年所留的新竹在每年的2、9月株施复混肥0.25-0.5kg。造林根盘处盖草覆土保湿。林地积水时,及时排水;土壤干燥时,及时浇灌。及时疏去弱笋、小笋及虫笋,保留健壮竹笋长成新笋。幼林期间,局部地方株林过密时及时疏伐。

    (6)竹林培育。7~8月进行1次劈山。每隔6~8年垦复1次,深度为35cm。于发笋长竹当年的6-7月进行,坡度25。以上采用带状轮垦,宽带及宽距为2-3cm,带蔸采伐可免垦。按各地立地级竹林经营的产量指标来决定施肥量。一般每产1t的竹林,要消耗竹材中的N3.26kg、P0.75kg、K4.75kg,因土壤中K的含量较丰富,以施N:P:K:为5:2:1的复合肥为主,提倡多施有机肥。施肥采用株施和沟施法。株施在距竹竿基部30cm处的坡上方开深15cm左右的半月形沟,施入肥料并随之覆土。沟施沿等高线水平开沟,深15-20cm,施入肥料并随之覆土。

    (7)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总方针,以营林防护为基础,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及时、准确指导防治。合理运用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科学、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确保优质丰产稳产。营林防治:加强竹林的培育,及时松土、除草,破坏病虫越冬场所及中间寄主,及时清除病虫害的笋、竹及枯枝、落叶。减少病虫源。植物检疫: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病虫蔓延、传播。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有益生物对有害生物的抑制。化学防治:进行必要的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采用经济、高效、安全的防治方法,合理用药,减少环境污染。注意用药量。减少用药次数,选择作用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

    (8)采收。冬笋挖至立春前15d,春笋全程挖。按市场商品笋规格要求挖活笋、全笋,并及时挖去虫笋,注意不损失竹鞭、鞭芽和鞭根,挖后覆土。在出笋高峰后期的7d内养留健壮的竹笋长竹。要求在竹林中分布均匀。每度养胸径8~10cm的新竹1.35~1.50万株/hm2。秋季挖新竹,采伐量应不高于生长量,以不改变竹林密度为准。遵照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砍大留小、砍弱留强的原则,择伐六至八年生竹,同时清理病虫竹、风倒竹、雪压竹。除竹林孕笋和发笋长竹期外其他季节皆可采伐。采取平茬或半蔸砍伐,伐后即打通伐蔸节隔。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