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2.2繁殖代次多
  2006~2007年由于迁入早,稻纵卷叶螟能在本地成功繁殖3个代次,使六(4)代也成为主害代;常年稻纵卷叶螟只能繁殖2个代次,主害代是五(3)代。据多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自然繁殖每增加1个代次,其危害虫量上升62.2±7.3倍。这2年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在五(3)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虫量基数更大的六(4)代,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上升。
  2.3残留基数高
  2006~2007年四(2)稻纵卷叶螟迁入危害期间,由于田间虫量少,农户思想麻痹,防治不力,导致残留虫量较高,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本地虫源。2006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好的田块,百穴残虫6.7头,卷叶基本未见;而防治效果差的田块,百穴残虫达200头以上,卷叶率在40%左右。这2年由于前期稻纵卷叶螟防治不力,残留基数高,导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防治难度加大,从而使危害程度加重。
  2.4气候条件适宜
  稻纵卷叶螟的迁入一般需存在垂直气流;否则难以降落。2006~2007年的7~8月,本地垂直气流强烈,过程性降雨多,雨量大,雨日多,对四(2)代稻纵卷叶螟多频次、不间断的迁入十分有利;2006年8月6~8日、2007年8月7~11日期间再次出现较大的过程性降雨,稻纵卷叶螟再次迁入本地,且迁入量较大。另外,2006~2007年8月持续低温阴雨,对四(2)代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也十分有利。这2年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四(2)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存活,从而为后期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5寄主品种有利
  近年来,种植的水稻品种较多、栽培方式复杂,水稻品种间生育期长短相差较大,并普降暴雨,雨量达176.6mm,水稻倒伏面积达2 866.7hm2,致使水稻病虫害大流行。上述原因导致了2006~2007年水稻生育进程推迟,生育期参差不齐,无效分蘖多,后期植株偏嫩,从而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产卵,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存活与危害。2006年水稻生育期间长期连续阴雨,水稻病虫害严重,2007年由于8月19~20日台风“韦帕”在我县登陆,风力10~12级,内陆风力12m/s,全县卵与低龄幼虫存活,加重危害。
  2.6天敌控制能力下降
  近年来,有的农民不能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在水稻上大量、重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水田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据调查,水田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赤眼蜂等越来越少,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已在10%以下。天敌数量的减少,使天敌控制能力下降,也是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原因之一。
  
  3防治对策
  
  3.1准确测报
  测报是防治的前提和基础,做到灯下调查与田间调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系统田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掌握准确虫情,及时发布植保信息。2006年六(4)代稻纵卷叶螟防治示范田(用2次药)结果表明,严格按预报结果用药防治的,卷叶率1.83%;未按预报时间防治的,卷叶率22.5%。总之,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上,只有准确测报,才能保证防治效果。
  3.2科学用药
  在做好测报工作,加大防治技术措施宣传力度的同时,要选准农药品种,提高用药质量。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的发生流行趋势,提出水稻病虫总体防治意见,综合用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875 g/hm2+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40%毒死蜱乳油1 200g/hm2,对水750kg/hm2喷雾。田间用药喷雾要均匀、雾滴要细。用药量不能盲目加大,以免产生药害。严禁使用1605、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选准药剂品种、提高用药质量,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防治工作的关键。
  3.3治前控后
  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早、发生量大的年份,应采取“治前控后”的策略。在四(2)代迁入早、迁入量大、发生条件适宜的年份,要重视四(2)代的防治工作,这可有效地控制本地虫源基数,更能降低六(4)代的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减轻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压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