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论文关键词 花生青枯病;发生规律;综防措施

  论文摘要 由于花生重茬种植,青枯病逐年加重,经过调查研究,找出其发生危害规律,提出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指导花生生产。
  
  正阳县耕地面积12万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万公顷,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复种指数增加和旱地轮作年限的缩短,造成土壤内花生青枯病病残体大量累积,致使花生青枯病成为正阳县花生生产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该病害从苗期一直到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高,重发年份一般田块病株率10%~30%,有的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着花生产业的发展。该病造成的损失与发病早晚有关,结荚前发病绝收,结荚期发病损失30%左右。
  
  1菌源及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细菌性病害,细菌(Peudomonassolanacearum Smith)呈革兰氏阴性,具好气性,生长温度范围10~41℃,最适合生长范围28~33℃,生长酸碱度为pH值6~8,最适pH值6.6。该细菌致病性很强,寄主范围很广,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烟草、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绿豆、豇豆等对青枯病免疫。花生从幼苗期至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重。感病初期顶梢第2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早晨延迟开展,午后提前闭合,白天虽现凋萎,晚上还能恢复。以后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叶片变为灰绿,病株拔起可见主根尖端变褐湿腐,根瘤呈墨绿色,根部横切面可见环状排列的浅褐色至黑色小点,根部纵切面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至黑色,湿润时用手挤压可见菌脓流出。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2.1传播途径
  花生青枯病种子不带菌,其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一般存活3~5年,病土的迁移、深翻、耙地、地下水均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病菌从寄主根部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至维管束,由维管束向上蔓延,从而引起青枯死亡。病害发生严重田块,常可见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的迹象。
  2.2发病条件
  一是品种和耕作制度。花生品种 间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一般珍珠豆型和龙生型品种比普通型品种抗病;蔓生型品种比直立型品种抗病。耕作制度直接影响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连作花生的田块发病重,病害严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与品质;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的田块基本可根除该病害。二是气候条件。花生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种喜高温的细菌,发病盛期在花生盛花期前。通常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5cm深处地温稳定在25℃以上开始发病;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5℃以上,5cm地温稳定在30℃以上进入发病盛期。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风调雨顺的年份发病轻。在花生生长季节,阴雨之后,尤其是暴雨骤晴天气易暴发流行该病,这是由于暴雨初晴或久旱暴雨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地上的蒸腾和地下的吸收失去平衡所致。三是地势和土质。花生青枯病病菌是一种好气型细菌,对土壤中的空气有较强的依赖性。试验表明,随着土壤含沙量增高,土壤中的空气含量逐渐增高,发病率也相应增大。因此,粗砂土内充足的空气,为青枯病提供了优良的生态条件,利于病菌生存,病菌遇到适宜寄主立即侵入为害,发病重;黏土、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发病轻。四是土壤肥力及种植密度。有机质含量少,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花生青枯病发生较重;有机质含量高,种植密度适宜,配方施肥,尤其是接种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田块,花生长势强,发病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