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发生症状;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论文摘要 通过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主要症状、发生原因、发生条件及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结合灵璧县的实际情况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主要在小麦、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五至六叶期即可显症,病株生长迟缓,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害,目前还没有高抗或免疫品种。为了降低损失,提高玉米产量,需要进行综合防治。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摸清了该病的主要症状、发生特点与生态条件的关系以及防治措施,现简述如下。
1发病条件
一是毒源量。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二是玉米播种期。早春播种(4月上中旬)和麦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种)发病田少,且发病轻;5月中旬前后播种发病重。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灰飞虱第1代成虫传毒盛期。此时,田间嫩绿植物少,造成灰飞虱集中危害。三是玉米叶龄。玉米苗期至七叶期为玉米粗缩病感病的敏感叶龄期,十叶期后为安全叶龄期。四是气象条件。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时,越冬寄主毒源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虫量大,利于粗缩病的发生。
2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1/2,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
3发生规律
玉米粗缩病毒的传毒昆虫为灰飞虱,种子、土壤、人工磨擦不能传病。灰飞虱在病株上取食18h后,体内就能带毒,带毒的灰飞虱在健株上取食0.5h就能把虫体内的病毒传给玉米,15~20d后即可出现症状。灰飞虱1年发生5~6代,以若虫在大麦、小麦、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季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越冬寄主上取食获得病毒,并陆续向玉米上迁移,小麦收获前及收获期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形成迁移高峰。灰飞虱夏季主要在玉米及田间杂草上繁殖,随着玉米成熟迁至禾本科杂草上,秋季小麦出苗后,再转迁到麦田传毒,病毒就在麦苗上和灰飞虱体内越冬,形成周年循环。灰飞虱传毒对玉米生育期无选择性,植株越大,虫量越多。玉米出苗至6叶(可见叶9叶)获毒易感病,为感病叶龄期;感病叶龄期内获毒叶龄越小,病株严重度越高,损失越大,4叶以下获毒的发病株基本无产量。6叶(可见叶10叶以上)以后抗性增强,即使受侵染发病也轻,为安全叶龄期。感病叶龄期与灰飞虱传毒盛期吻合度越高,发病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