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若干思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论文关键词: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 原因 防治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玉米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玉米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病害不断蔓延、加重,局部地区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严重病害,给部分农户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提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强化组织领导下,以栽培抗病品种、减少田间菌量为主,辅之以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和种子药剂处理。
  
  
  0 引言
  
   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此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粪肥传播为辅,病菌在土中可存活2-3年。
  
  1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1 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 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1.2 气候条件变化异常 今年早春高温,土壤墒情好。农民抢墒播种,一般在4月15日左右,个别早的地区在4月3日开始播种。但播种后遇到持续低温。据公主岭市气象台资料,4月中下旬10cm平均地温为8.80℃。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大于70℃,种子萌发;在16~18℃时出苗8~10d;如果土壤温度是10~13℃,出苗则需要18~20d;土壤温度在21℃时只需要5~6d就可出苗。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今年的气象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
  1.3 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4 品种抗病性低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如长单35号等,不抗丝黑穗病。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1.5 防治措施不力 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