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和县锥栗栗瘿蜂的发生及防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论文关键词:锥栗;栗瘿蜂;生物学特性;防治对策;福建政和
论文摘要:近年来,锥栗栗瘿蜂在福建政和县大面积发生,逐年递增,造成锥栗产量大幅度减产,严重影响了锥栗产业的发展。总结了栗瘿蜂发生的现状,提出采取多种防治对策,以降低栗瘿蜂危害程度,提高锥栗产量。
政和县位于福建北部,锥栗自然分布广,人工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政和县委县政府把锥栗作为全县林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园区建设、基地造林、野生锥栗嫁接改造等措施,大力发展锥栗基地,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锥栗之乡”。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1.2万公顷,年产量达到7 000t左右。但是,随着锥栗生产的迅速发展,锥栗的虫害增多,其中栗瘤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us)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严重,防治最为困难,是发展锥栗产业的最大障碍。笔者对政和县栗瘿蜂虫害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现将其主要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分布及危害类型
栗瘿蜂又称栗瘤蜂,属瘿蜂科。此虫分布很广,为害锥栗、茅栗等,分布在国内所有锥栗产区,福建各锥栗类产区和新产区均有发生。被害茅栗春季长成瘤状虫瘿,在虫瘿形成过程中,消耗树体养分,不能抽生新梢,叶片畸形,小枝枯死,不仅影响当年产量,也影响翌年产量和质量,若干年后不易恢复,严重时全株枯死。
栗瘿蜂为害锥栗芽,在芽内蛀食,膨大成瘤瘿,受害芽春季不能抽发新梢,直接长出栗瘿,属于芽瘿型;在枝梢内蛀食,膨大成瘤瘿,着生在当年新梢的顶端或下方枝条上,属于枝瘿型,常使枝梢枯死,导致树势衰弱,影响生长和结果;着生在叶片主脉上或叶柄基部形成虫瘿,属于瘿型。
2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粟瘿蜂成虫体长2.5~3.0mm,全体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前胸背板有4条纵线。翅透明,前翅翅脉黑褐色,后翅无色。足3对,黄褐色,后足较发达。卵椭圆形,乳白色,下端有细柄。幼虫乳白色至黄白色,无足。老熟幼虫体长2~3mm,头部茶褐色,两端钝圆,性不活泼,腹面无毛。蛹体长2.5~3.0mm,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变黑褐色,复眼赤色。
2.2生活习性
栗瘿蜂在福建1年发生1代,以初龄虫在寄主芽越冬,翌春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3~4月,随着树体萌芽和抽梢生长,幼虫迅速成长,被害栗芽和新梢受刺激肥大形成瘤瘿。每个瘤瘿内,一般有幼虫3~4头,多者达10多头以上。瘤瘿初呈绿色,以后逐渐变成红色至褐色的干枯瘤瘿。5~6月,幼虫在瘤瘿内化蛹。6~7月为羽化成虫初期,停留在瘤瘿内10~15d,然后飞出。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寿命甚短。成虫概为雌性,行孤雌生殖。9月左右产卵,常4~5粒卵集中产于健芽内,产卵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有的卵产在生长点上,则不抽发新梢,形成瘤瘿;有的卵产在生长点侧面,则形成纤弱短梢;有的在芽基产卵,则不表现症状;有的在叶柄或叶片主脉上产卵,则在叶柄或主脉上形成瘤瘿。幼虫在芽内为害一段时间后,留在芽体内越冬。
栗瘿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卵形,栗瘿的大小与寄生栗瘿蜂幼虫数量呈正相关。栗瘿一般长7~20mm,短径4.4~15.5 mm,浅褐色至赤褐色。7月下旬栗瘿开始干枯。8月在被害严重的栗园内,便可见到锥栗树干枯栗瘿。9月下旬栗瘿全部干枯。栗瘿蜂的大发生呈周期性,主要是由于天敌对它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栗瘿蜂的主要天敌是小蜂科的昆虫,以长尾跳小蜂为优势种群。
上一篇:浅谈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