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干尖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论文关键词 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病症状;发病特点;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一种经种子传播引起的水稻病害,一般减产可达10%~30%,从病症、病原、发病特点、发病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其中药剂浸种是有效的办法。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全国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近年来在辽宁省个别地区发生较重,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者可达30%以上。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有些农民误认为是水稻品种种性退化,甚至有些农民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并引发了多起农户与农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纠纷。由于此病害随种子调运传播,会影响种子市场正常运作。2007年辽宁省农委把此病害列为省内补充危险性病虫害之一。
  
  1寄主范围
  
  水稻干尖线虫的典型寄主是水稻,其他寄主作物有谷子、小麦、草莓、玉米、大豆、蔬菜、麻类、花卉和农田杂草等。
  
  2病原
  
  病原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称贝西滑刃线虫(稻干尖线虫),属线形动物门。体细长,头、尾钝尖,身体半透明,虫体近直线或稍微弯曲,尾逐渐变细,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雌性略长。雌虫蠕虫形,直线或稍弯,体长500~800μm,尾部自阴门后变细,阴门角皮不突出;雄虫上部直线形,体长458~600μm,死后尾部呈直角弯曲,尾侧有3个乳状突起,交接刺新月形,刺状,无交合伞。该线虫活跃时宛如蛇行水中,停止时常扭结或卷曲成盘状。该线虫耐寒不耐高温,活动适温为20~25℃,在55℃高温下5min即被杀死。在干燥的稻种内可存活3年左右,对汞和氰的抵抗力较强,对硝酸银敏感,在水中活泼,可存活30d,在土壤中不能营腐生生活。
  
  3发病症状
  
  水稻干尖线虫在水稻生长点上外寄生而取食,病株生长前期从叶鞘中抽出的新叶叶尖褪绿,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与穗部,其中以穗期症状最为明显,秧苗被害后,上部叶尖端2~4cm处逐渐皱缩,呈白色或灰色的干尖,病健部界限明显,干尖扭曲;孕穗期症状为剑叶或上部2叶、3叶尖端1~8cm处逐渐枯死,变成黄褐色或灰白色,略透明,扭曲而成干尖,与健部有明显褐色界纹。潮湿时扭曲部位展开,呈半透明水浸状。受害稻株剑叶比健株剑叶明显短小、狭窄,病株长势差,矮小,成熟延迟,但大多数可抽穗,穗短小,稻粒数少,瘪粒多,仅部分灌浆,千粒重下降,特别是高节位分蘖产生不孕穗,米粒变色,有裂纹,病种子生活力低,萌发推迟,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
  不同品种的干尖线虫病的发病症状表现不同,根据报道,受到干尖线虫侵染的水稻分蘖,有3/4不表现症状,即隐症,在较抗病的品种上,虽然其叶部与稻穗上难以见到症状,但稻株中仍有线虫为害,产量也降低。品种发病后,有的品种外部根本不表现症状,有的或有叶部症状或有穗部症状。
  
  4发病特点
  
  以幼虫或成虫潜伏在谷粒颖壳中越冬。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成虫、幼虫在谷粒颖壳中越冬,在干燥的谷粒中能存活3年,在水中或土壤仅仅能存活30d,当浸种催芽时,病种子内线虫复苏,游离于水中,遇到幼芽,从芽鞘缝隙中侵入,也可由病苗传到健苗上附于生长点、叶芽及新生嫩叶尖端的细胞外,以吻针刺入细胞吸食汁液,致被害叶形成干尖。线虫在稻株体内生长发育并交配繁殖,随稻株生长,逐渐向上移动,侵入穗原基。孕穗期线虫大量集中在幼穗颖壳内外,造成穗粒带虫。线虫在稻株内约繁殖1~2代。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靠灌溉水传播,扩大为害,土壤不能传病,随稻种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