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工番茄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论文关键词 加工番茄;常见病害;症状;发病特点;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 阐述了加工番茄常见病害茎基腐病、细菌性斑疹病、脐腐病的症状及发病特点,并分别提出了防治方法,以供种植户参考。
  
  
  
  1茎基腐病
  
  1.1症状
  主要危害茎基、根茎部,移栽地发病率多于直播,发病初期茎基、根茎部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部迅速扩展绕茎基一周,潮湿时病斑缓慢蔓延、凹陷,皮层腐烂缢缩,病区3~6cm不等,维管束变色。植株感病后叶片为淡黄色,逐渐变成黄褐色,病株易从病斑处折倒于地面,由于导管输送水分仍能维持生命,病害逐渐加重,最后全株萎缩枯死。
  1.2发病特点
  番茄立枯病和茎基腐病由真菌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腐生性强,可在土中生存2~3年;在翌年春季条件适宜,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为40~42℃,最低为13~15℃,春季低温天气过程如霜冻或冷害造成叶片损伤,再遇高温会加快发病,导致暴发流行,造成大量死苗,一般田块死株率达30%~40%,发病重的可达80%,造成毁灭性损失。经观察,在棉花前茬地发病较重,番茄重茬地发病就更重。另外,番茄定植过早、施用未腐熟粪肥、氮肥过量、浇水量过大、土壤板结通透性差、种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基肥不足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1.3防治方法
  轮作倒茬,适期适法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水,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同时要加强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点片病株,对发病程度较轻的田块,全田喷施立克菌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视病情每隔5~7d喷1次,连喷2~3次。为提高防效,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对发病较重的植株群体,要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40%拌种双粉剂悬浮液800倍液,或20%的甲基立枯磷1 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或绿亨恶霉灵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80%乙蒜素1 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茎基部,交替使用,每隔7d用药1次,连续用3~4次。对重病田及重病株,可用80%乙蒜素1 000倍液或蓝怪(25%腐萎一灌灵)600倍液灌根或涂抹病部。或在病部涂五氯硝基苯粉剂2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为了增加粘着性,可配成五氯硝基苯福美双油剂或加入0.1%青油,效果更好。还可在茎基部施用拌种双或绿亨恶霉灵药土,1m2表土施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9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g,充分混匀后,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上,促其在病斑上方茎段长出新的不定根,可延缓寿命,获得一定的产量。
  
  2细菌性斑疹病
  
  2.1症状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自下而上蔓延,也侵染叶柄、花萼、果实。病菌初侵染时,病斑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呈圆形或近圆形,然后变成深褐色斑块,病部稍凹陷,果实感病仅危害果皮及皮下组织,不危害果肉组织,后期病斑硬化不再扩展。
  2.2发病特点
  一般先由叶片染病开始,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mm,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杆症状与叶部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危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值得注意的是导致该病的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的种子,在幼苗期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可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造成流行。在温度25℃以下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因此春季多低温多雨天气往往容易发病。植株叶片因遭受冷害造成叶部损伤后,易染病。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