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丘岗山地聚土免耕成效浅探(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2.4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种植
  我县水热资源丰富,可以发展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旱作农业生产。大力推广间作套种多熟栽培技术,通过合理搭配高秆矮秆、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作物,既提高丘岗山地的综合利用率,又防止了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针对丘岗山地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土壤特性以及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可以发展高蛋白、高能量的作物为主,如玉米、大豆、红薯、蚕豆、豌豆等作物,充分利用4~6月的水、热资源,避开季节性干旱,并适当发展烤烟、蔬菜、药材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越的水热资源,以冬作(绿肥、油菜、大小麦)—玉米/红薯、或玉米+大豆—秋作等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制度为主,以提高土壤的复种指数。
  
  3聚土免耕的主要成效
  
  3.1保护土壤免遭侵蚀,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蓄水能力
  聚土免耕种植法由于是等高种植、横坡、大垄,人为创造了小地形,汛期可拦蓄雨水;加上是免耕,作物收割后,根茎仍留在土壤中,同时秸秆全土覆盖,因而能储存降水,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全年有效贮水量增加40%~50%,减少径流量44%~46%,对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起着积极的作用。
  3.2增加有机质,改善耕层质量,熟化了土壤
  由于起垄、深耕、免耕、施用有机肥等综合措施的实施,通常耕层达到30cm以上,而根系活跃层深达50cm。在改良土壤方面,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的团粒结构,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增加孔隙,提高产量10%~35%。在轮作中如果有豆科作物,则其残留物有助于耕层土壤温度提高,豆科作物绿肥则可形成稠密的地表覆盖面并可增加土壤氮素。经过3~5年的免耕管理,土壤通常会表现出磷和钾在表层富集,其有机质与氮、磷、钾养分,从表土一直到50cm的土层内都有所提高。免耕能使以前受侵蚀地力退化的土壤开始出现生命活力,随耕作搅动减少和土壤有机质增加,蚯蚓数量显著地增加,耕层土壤的块状结构逐渐被良好的团粒状结构代替。经过10年或更多的时间,土壤性状将发生本质的改变,在增高的土壤有机质和活跃的蚯蚓帮助下形成更厚且结构稳定的耕作层。
  3.3免耕有利菌根活动,增加磷素的有效性
  免耕有助土壤菌根发育生长,菌根可以活化土壤中许多营养元素,特别是磷。
  3.4节约劳力,抢时种植
  聚土免耕只是在第1年多花一些劳力,以后每年因不垒土,不用翻耕,每公顷可节约劳力约75个工,生产成本降低;同时因作物播种季节错开,又可缓和因农忙季节劳力紧张,以及既收又种的矛盾。
  3.5改善了微区生态环境,有利于立体种植
  一方面,垄上土壤疏松,土层变厚,秸秆覆盖增强了土壤抗旱能力,土温稳定;另一方面,免耕后的垄沟相间,又造成了植物不同的立体环境,可使各植物间减少了争光矛盾,使垄上作物与沟内作物各得其所,生长良好,能获得丰收。根据生态位的差异,完全尽可依作物的适应性进行立体种植,如垄上种喜通气好、且需日温差异大的棉花、辣椒、茄子,而沟内种植对水、肥需要较高的玉米、蔬菜等。
  
  4结语
  
  丘岗山地一直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带之一,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在目前有些丘岗山地不能梯田化、土壤基础地力低、干旱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要想尽快提高单产,大面积推广“聚土免耕种植技术”是一个有效途径,它具有经济上增产增收,生态上抗逆稳定并有后劲,投入上可引导增加有机投入、减少无机投入,既能培肥地力又能保持水土的省工省劳,是比较高效的农业生态工程,如果其潜力充分发挥后,将为南方旱地农业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聚土免耕这一耕作栽培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千百年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念。希望各级农技推广部门配合本地实际,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使这一“蓄水、保土、抗旱、高产”效果显著的耕作方法,能够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实,李同阳,张先婉.聚土免耕垄沟立体种植生态工程的能流物流分析初报[J].土壤通报,1989(6):241-244,251.
  [2] 肖小平,袁跃之.宁乡县坡耕旱土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M]//陈震.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3] 谢庭生,谢树春.湘中紫色土丘岗山地开发利用模式与技术体系[M]//陈震.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4] 黄铁平.坡耕地综合治理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及主攻方向[M]//陈震.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