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北稻麦连作区小麦条纹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3发生原因
3.1灰飞虱越冬基数大
自1999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病害危害逐年加重,灰飞虱越冬基数逐年增加。田间调查表明,灰飞虱越冬基数翻倍增长,2004年冬前灰飞虱残留虫口密度达27.0~124.5万头/hm2,平均61.5万头/hm2。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田残留灰飞虱直接转移为害小麦。
3.2带毒率高
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发生,灰飞虱的带毒率也逐年提高,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2002~2005年依次为15.4%、20.8%、28.3%、33.0%。带毒率远远地高于病害的流行指标。
3.3气候因素
近几年冬春气温偏高,降雨量偏少,冬季麦田无积雪,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存活与繁殖。气象学家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导致灰飞虱发育进度提前,使灰飞虱发育进度与作物生长发育进度相吻合,诱发病害的流行。
3.4耕作制度的影响
楚州区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以稻麦连作为主,且水稻、小麦以感病品种为主。麦田耕作方式主要是免耕套作,全区稻套麦面积占三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近两年来又示范推广麦田寄种水稻种植技术。这些新的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同时也引发了农作物病虫害新的变化。
3.5菊酯类农药的使用
近几年由于控制水稻螟虫危害的需要,大量、多次使用有机磷及菊酯类杀虫剂,一般水稻大田使用杀虫剂均在7~8次以上,田间天敌(尤其是蜘蛛)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科学研究表明,菊酯类杀虫剂会刺激稻飞虱的生殖系统发育,引起稻飞虱种群的再猖獗。传毒媒介昆虫种群数量的剧增,带毒率的提高,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有利发病的环境条件,导致了小麦条纹病毒病的流行发生。
4防治对策
治虫控病,重视稻麦两季防治,小麦苗期灰飞虱的防治不可忽视。生产实践证明,减少麦田灰飞虱虫量基数,既能控制小麦条纹病毒病,也能控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
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整冬性小麦与春性小麦品种的种植比例。在耕作制度上,有规律地安排稻茬耕翻轮作,避开虫源、减少灰飞虱传毒几率。在栽培技术上,提倡健壮栽培,增强农作物自身抗病能力。还要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田间天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2化学防治
防治麦田越冬代灰飞虱是关键,在冬前和早春,用吡虫啉有效成分30~45g/hm2进行喷雾,防治灰飞虱,控制病毒传播。可加病毒钝化剂一并使用,对小麦条纹病毒病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药剂防治灰飞虱时要注意越冬栖息场所的防治,以保证防治效果。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
上一篇: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下一篇:浅谈水稻病毒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