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论文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情况调查;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探讨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盐源县的发生特点和发病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达到控制危害,确保玉米安全生产的目的。
  
  
  
  玉米是盐源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33万公顷左右,主要栽培品种有川单15号、川单10号、凉单4号(A9414)、惠单、雅玉8号等。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2002年在盐源县平坝乡镇零星玉米田新发生的病害,近年来已上升为盐源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尽快掌握该病在盐源县的发生情况和发病规律,2004年笔者对盐源县玉米主产乡进行了发病情况调查,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以达到控制危害、确保玉米安全生产的目的。
  
  1危害症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宽1~2mm,长1~4mm,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且容易与其他叶斑病相混淆,所以对其诊断应格外谨慎和注意。
  
  2病原
  
  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带菌的玉米秸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4发病情况调查
  
  4.1品种感病情况
  在病情发展稳定时的玉米穗期对盐源县主栽品种进行了品种感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川单15号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凉单4号(A9414)病情普遍率为4级,发病程度较重;雅玉8号病情普遍率为3级,发病程度中等;惠单病情普遍率为2级,发病程度较轻;川单10号病情普遍率为1级,发病程度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