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快速,50年代我国城市化程度仅为10~12%左右。90年代中期近 30%,而目前城市化程度已达36%。城市化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从而用水量也大量增加,1985年全国生活用水量仅51.9亿t,而1999年全国供水总量达467.5亿t,其中生活用水189.6亿t,生产用水236.5亿 t。城市化导致了污染化,就陆地水而言,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约50%以上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8]。全国1997年废污水总排放量584亿t,城镇污水排放量达584亿m3/a[9]。全国河流长度有70.6%受污染,根据10万km的评价河段,IV类以上47%,而1984年IV类以上21.8%。1999年长江总评价河段31106km,其中I类水质仅6.6%,Ⅱ、Ⅲ类水质39.5%和33.1%,IV类以上达20.8%。长江三角洲地区IV类及以上占82.5%,所以,长江口及杭州湾排海污水所引起的海水污染范围较严重。另外,人类快速增长的海洋开发利用,导致残水区域正经历废物排放、热与辐射污染、疏浚、海岸建筑、采矿和掠夺性开发的巨大影响。
由于大量污水排放入海,使得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沿海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域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根据1999年全国近岸368个监测站位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IV类和Ⅱ类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报道称“沿大部分滨海地区,水质劣手I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扩展至距岸10—30km,而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辽东湾沿岸,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处”。长江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和污染物排海量大幅增加,以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沿海劣质水分布面积最大、富营养化多发的区域;长江口水质标准不到IV级。由于水质恶化,沿海赤潮频发。近年来,我国急速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自1972年起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其中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海和渤海、南海、长江、珠江口外海域都发现了底层缺氧区。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所有这些都表明,由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引起的河口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3 挑战之三:河口与滨海湿地丧失与修复
湿地是生命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有降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它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许多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湿地面积(包括滨海、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大约 2500万ha,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其中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ha,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不当的人为活动使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致使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衰退的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反映出:芦苇、沼泽、泻湖等滨海湿地丧失约50%,我国红树林从50年代的5万ha降为目前的1.5万ha,丧失70%以上,珊瑚礁由于人为开采、电厂温排水、海上倾废、透明度下降等,近十年来,近岸珊瑚礁80%遭不同程度破坏。海岸侵蚀、滩涂围里等使得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如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总面积约4500km2,其中潮上带湿地2000 km2,潮间带1000 km2,潮下带1500 km2。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下泄泥沙的锐减,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不仅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和严重威胁,而且受海水侵蚀,大面积后退,期间带湿地范围减少。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湿地就是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专门签署了湿地保护公约。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缔约国,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湿地的研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其中国家级的18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湿地保护方面有下列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我国海岸地带变化情况差异甚大,有的是淤进海岸,有的是依退海岸,有的相对平衡,而淤进海岸有快有慢。对于不同的海岸动态,湿地保护应有所差别,因此湿地需要采取动态保护;其二,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海岸湿地的修复工作,改善海岸生态系具有的特殊功能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恢复工作也是因地而异,如美国河口修复组织制定2010年100万英亩修复目标[10],其中也包括种草和群众教育等工作。我国沿海省市实际上已在做了一些湿地修复工作,如长江口九段沙生态工程,大米草种植以及多种形态的生态工程。今后在修复工作方面需要加强深化研究,有效地组织实施。
4 挑战之四: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目前,全球性增温和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已引起了世界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据IPCC (1995)对过去100年的海平面评估认为上升了18cm,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预测认为2050年时将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11]。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12]。对于局部地区来讲,海平面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相对变化。相对海平面上升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全球性(绝对)海平面上升、区域地壳下沉和抽取地下水或沉积物密实等引起的地面沉降。我国沿海,尤其是几大三角洲地区,因人为原因地面沉降严重,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远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海岸侵蚀后退、沿海平原低地的淹没和沼泽化、河口和地下盐水入侵、海洋动力增强,特别是风暴潮灾加剧、海堤失效等,这将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我国沿海平原海岸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威胁很大。世界半数以上海岸受到侵蚀,这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有海平面上升因素的影响。从Bruun定律可知,微小的海平面上升可引起较大的岸线后退[13]。海平面上升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动力条件,海洋动力增强引起海岸侵蚀加剧[14]。海平面上升,滩涂地带首当其冲,据估计[15],海平面上升0.5m,滩涂将损失24%~34%,如上升1m损失44%~56%,使低潮滩转化成潮下带。虽然我国重要的平原海岸地区有海堤的保护[16],海岸线受人工约束,海平面上升无法保持原状向陆位移,但会引起海滩的下蚀,危及海堤和海港等工程设施。同时,海平面上升不仅使沿海湿地面积减少,而且湿地受海水地下入侵而加剧盐碱化。目前海岸侵蚀的各种因素中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比重较小,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累积性。
5 结 语
中国的河口海岸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开发海洋的重要基地。新世纪中国的河口海岸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入海泥沙的锐减、污染物增加、湿地丧失、海平面上升等。针对这样的挑战,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为我国海岸带和流域开发重大工程决策、海岸带环境保护与管理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其次,进一步通过对策研究,决定实施办法,以法律形式决定下来作为国策,有力促进新世纪沿海经济带和流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由于大量污水排放入海,使得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沿海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域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根据1999年全国近岸368个监测站位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IV类和Ⅱ类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报道称“沿大部分滨海地区,水质劣手I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扩展至距岸10—30km,而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辽东湾沿岸,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处”。长江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和污染物排海量大幅增加,以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沿海劣质水分布面积最大、富营养化多发的区域;长江口水质标准不到IV级。由于水质恶化,沿海赤潮频发。近年来,我国急速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自1972年起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其中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海和渤海、南海、长江、珠江口外海域都发现了底层缺氧区。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所有这些都表明,由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引起的河口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3 挑战之三:河口与滨海湿地丧失与修复
湿地是生命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有降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它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许多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湿地面积(包括滨海、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大约 2500万ha,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其中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ha,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不当的人为活动使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致使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衰退的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反映出:芦苇、沼泽、泻湖等滨海湿地丧失约50%,我国红树林从50年代的5万ha降为目前的1.5万ha,丧失70%以上,珊瑚礁由于人为开采、电厂温排水、海上倾废、透明度下降等,近十年来,近岸珊瑚礁80%遭不同程度破坏。海岸侵蚀、滩涂围里等使得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如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总面积约4500km2,其中潮上带湿地2000 km2,潮间带1000 km2,潮下带1500 km2。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下泄泥沙的锐减,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不仅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和严重威胁,而且受海水侵蚀,大面积后退,期间带湿地范围减少。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湿地就是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专门签署了湿地保护公约。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缔约国,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湿地的研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其中国家级的18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湿地保护方面有下列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我国海岸地带变化情况差异甚大,有的是淤进海岸,有的是依退海岸,有的相对平衡,而淤进海岸有快有慢。对于不同的海岸动态,湿地保护应有所差别,因此湿地需要采取动态保护;其二,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海岸湿地的修复工作,改善海岸生态系具有的特殊功能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恢复工作也是因地而异,如美国河口修复组织制定2010年100万英亩修复目标[10],其中也包括种草和群众教育等工作。我国沿海省市实际上已在做了一些湿地修复工作,如长江口九段沙生态工程,大米草种植以及多种形态的生态工程。今后在修复工作方面需要加强深化研究,有效地组织实施。
4 挑战之四: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目前,全球性增温和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已引起了世界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据IPCC (1995)对过去100年的海平面评估认为上升了18cm,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预测认为2050年时将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11]。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12]。对于局部地区来讲,海平面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相对变化。相对海平面上升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全球性(绝对)海平面上升、区域地壳下沉和抽取地下水或沉积物密实等引起的地面沉降。我国沿海,尤其是几大三角洲地区,因人为原因地面沉降严重,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远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海岸侵蚀后退、沿海平原低地的淹没和沼泽化、河口和地下盐水入侵、海洋动力增强,特别是风暴潮灾加剧、海堤失效等,这将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我国沿海平原海岸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威胁很大。世界半数以上海岸受到侵蚀,这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有海平面上升因素的影响。从Bruun定律可知,微小的海平面上升可引起较大的岸线后退[13]。海平面上升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动力条件,海洋动力增强引起海岸侵蚀加剧[14]。海平面上升,滩涂地带首当其冲,据估计[15],海平面上升0.5m,滩涂将损失24%~34%,如上升1m损失44%~56%,使低潮滩转化成潮下带。虽然我国重要的平原海岸地区有海堤的保护[16],海岸线受人工约束,海平面上升无法保持原状向陆位移,但会引起海滩的下蚀,危及海堤和海港等工程设施。同时,海平面上升不仅使沿海湿地面积减少,而且湿地受海水地下入侵而加剧盐碱化。目前海岸侵蚀的各种因素中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比重较小,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累积性。
5 结 语
中国的河口海岸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开发海洋的重要基地。新世纪中国的河口海岸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入海泥沙的锐减、污染物增加、湿地丧失、海平面上升等。针对这样的挑战,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为我国海岸带和流域开发重大工程决策、海岸带环境保护与管理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其次,进一步通过对策研究,决定实施办法,以法律形式决定下来作为国策,有力促进新世纪沿海经济带和流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生物纳米马达的研究进展及专利列举
下一篇:纳米材料研究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