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主要生长在山地丘陵区,受地形影响,农业规模化程度低,气候、母质、地形、人为因素等差异很大,客观上形成了这类农产品生境和品质的空间差异。影响柑桔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境条件在果实形成过程中对果实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崔灿等人对土壤、气候、地形等生态环境因子对柑桔产量和品质响应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我国南方柑桔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的关键生境指示因子,为进一步定量表达柑桔生长的自然生境空间异质性,定量评价柑桔生境和品质的耦合效应等进行了研究。目前生态因子对柑桔产量、品质的影响在土壤营养因子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地形、气温、水分等生态因子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今后进一步综合描述柑桔――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定量评价柑桔生境因子和产量及品质耦合效应的主要障碍。加强除土壤因子外其它生态因子的系统化、定量化研究,加强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各种数学模型的构建,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3S技术及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柑桔产量、品质产生影响的生态因子的精准化研究,建立科学的柑桔适宜种植区划及多宜性推荐方案,综合反映柑桔――人类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环境交互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机理,是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对正确认识柑桔生境的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实时”、“准确”的农业管理、充分发挥柑桔品质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
4 丘陵山区柑桔生态园的生态系统模式选择
近年来,江西红壤坡地柑桔类果业开发已成为一大地方特色产业,现有种植面积约30万hm2,居全国第二,成为江西省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坡地果业开发改变了区域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植被组成,从而使区域水文过程和水分循环发生相应变化。为此,坡地果园生态系统的水文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效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1]。研究生草栽培对柑桔园土壤水分和有效养分含量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7~11月份干旱时期可提高果园土壤含水率;生草栽培初期降低果园土壤有效氮、磷、钙、镁、锰、铜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但生草栽培2年后土壤有效氮、钾、铁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高于清耕对照[22]。百喜草固地性强,为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在19.3°坡地柑桔园,甚至24.7°陡坡地荔枝园种植百喜草,仍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23]。王敬根等[24]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多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百喜草后地表径流仅为对照区的51.0%~54.1%,土壤流失量仅为对照区的1.67%~3.47%。柑桔园生草可明显改善土壤的水温效应和理化性状,使土壤表层水、肥、气、热和生物等五大肥力因素更加协调,从不稳定状态变成稳定层,为柑桔根系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生态环境[26]。日本桔园普遍采用生草栽培,每年1000m2割青草覆盖产生的有机物质达到2~3t,成为重要腐殖源,而且肥料、表土流失少。生草栽培一般4、6、9月分3次用除草机械割青覆盖,考虑到杂草对肥料的吸收,追肥施用量应适当增加[27]。 构建柑桔果园生态循环链实际上就是人工创造的经济林果生态系统。通过调整果园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化、废物资源化;通过资源、能量的多层级利用来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柑桔树良种选择、合理间作、病虫害生物防治、果园覆盖、果园养畜禽等农业生态措施,构建果园立体生态循环链,达到品种多样化、生产高产集约化、产品优质无污染的效果,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28]。金卫根等人研究江西省抚州市丘陵山区以种植和养殖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玉米)―― 羊(粪)――鱼、羊(粪)――(沼)、玉米和山(水)观光――牧羊(垂钓)等生态农业模式,并研究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包括农大高油115玉米的种植及利用、南江黄羊养殖、羊粪养鱼、羊粪和老玉米秸生产沼气技术[29]。
由于耕作习惯、片面追求产量等原因,南丰蜜桔园害虫天敌极度减少,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制约着南丰蜜桔品质的提升。改变当地桔农耕作习惯(如少用农药、化肥,代之综合防治、有机肥料),增加南丰蜜桔园景观异质性(培育防护林网、灌丛,园内套种大豆等作用),建成害虫天敌避难越冬的场所及迁入的库源,逐步恢复重建南丰蜜桔园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南丰蜜桔可持续发展[30]。周春火等人研究杨梅、柑桔复合栽培能改善桔园的生态环境,对桔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结构性的改善和土壤养分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作桔园[31]。柑桔树是多年生常绿果树。生态系统比较稳定,为许多害虫栖息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在我国为害柑桔的害虫多达700余种,其中常年发生、危害损失较大的有50多种,主要可分为10类,即:害螨类、蚧类、粉虱类、蚜虫类、蛾类、天牛类、吉丁虫类、叶甲类、实蝇类和瘿蚊类。但在一个地区,一个桔园常年发生造成经济损失的不过几种,不足总数的1%。据统计我国柑桔害虫天敌就多达1000多种,其中以寄生蜂种类居多,其次是瓢虫类、 蜘蛛类、捕食螨类、步甲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寄生蝇类、草蛉和粉蛉类以及寄生菌类,这些天敌为柑桔树的害虫控制、维护桔园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32]。
5 小结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的中心,人在改变自然环境的时候应该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综合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南方丘陵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气候因子、生物因子、人类活动因子等影响,在发展以柑桔产业为主的果业经济的同时,将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态栽培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原有的生境、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物物种的平衡,进一步拓展以柑桔产业为背景的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和有机产品为核心的产业价值研究。(收稿:2014-05-06)
参考文献:
[1]刘铮.中国柑桔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 基于出口和成本的分析[J].硕士论文,2012.6.
[2]周开隆,叶荫民.中国果树志・柑桔卷[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
[3]王辉民,杨风亭,李庆康,马泽清,程彤.南方山区生态环境观测成果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0.9
[4]杨顺泉,等.湖南地质灾害[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
[5]田亚平,刘沛林,郑文武.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以衡阳盆地为例[J].地理研究,2005(11):843-852
[6]陈菁,吴端旺.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莆田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9): 2399-2404
[7]张沁文,王学萌,亚宏声.农村经济灰色系统分析[M].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
[8]G鲁滨逊,格雷戈里.森林资源经济学[M].许伍权等译.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
[9]傅伯杰.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J].地理研究,2010(3):383-396.
[10]袁华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23): 45-46.
[11]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F地理科学进展. 2004(9): 43-56.
[12]孟婷婷,倪健,王国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J].植物生态学报,2007(1): 150- 165
[13]翁伯琦,应朝阳,黄毅斌,王义祥,方金梅.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 147-150
[14]陈长青,何园球,卞新民.东南部红壤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9): 385-387.
[15]邓断安,楼兴甫.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开发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6.
[16]杨丽芳,李艳杰,王艳婕,刘景超.果树科技观光园规划设计之理论研究[J].北方园艺,2012(23):200-203.
[17]王洪祥,梁克宏.柑桔园自然平衡生态系统的修复及优化技术[J].浙江柑桔,2005(4):13-17
[18]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报,2003,(3): 381-389.
[1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9-2010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聂艳,崔灿.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柑桔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及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7): 4111-4112, 4121.
[21]崔灿, 聂艳, 钱玉皓, 刘目兴. 生境因子对我国南方柑桔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8
[22]杨摇洁,郭晓敏,宋月君,肖胜生,牛德奎.江西红壤坡地柑桔园生态水文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2): 468-474.
[23]李国怀,伊华林.生草栽培对柑桔园土壤水分与有效养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4): 161-163.
[24]廖绵浚.台湾水土保持论丛[M]. 中国台北: 淑磬出版社. 1990:111-129.
[25]王敬根等. 百喜草对红壤丘陵地区保持水土效能的技术研究[J].江西园艺,2001(4): 12-14.
[26]文灵清,庞新华,郭丽梅.柑桔生态果园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13(1): 31-34.
[27]郑重禄.柑桔园生草栽培的生态效应综述[J].中国南方果树,2012(1): 30-35
[28]伍涛.浅谈日本温州蜜柑高品质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4(6): 7-8
[29]金卫根,陈传红,孙丽萍,沈春晓.抚州市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6): 157-159
[30]饶军,袁凤辉,陈连水,李江,金卫根.南丰蜜桔园生态系统现状及恢复重建模式[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 238-242.
[31]周春火,郑诗樟,彭艳玉.杨梅、柑桔复合栽培对低丘红壤桔园土壤性状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6): 399-403
[32]雷应华,刘旭,卿莹.保护利用柑桔树害虫天敌维护柑桔园生态平衡[J].四川农业科技,2010(12):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