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4G通信已经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通信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创新,当3G通信技术处于鼎盛阶段时,通信行业就认识到4G通信的发展和应用会是科技发展的新产物。要想领先科技技术的发展,通信行业必须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以及洞悉市场的目光,为4G通信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和专业的技术保障。因此,本文针对4G通信工程的多天线技术、智能天线技术、ipv6技术等重要技术要点做出探讨。
【关键词】 4G通信 工程技术 要点
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3G通信已经被4G所替代,通信技术的每次更新替代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创新。曾经的3G移动通信在数据传输速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惊喜,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4G通信应运而生 。在网络技术方面,4G变得更加多样化、技术更加成熟。
一、简析4G通信
4G通信是建立在3G技术上的新型移动通信系统,绝大程度上实现了图像的高速传输,并注重无线网络与3G技术的结合,保证传输图像的清晰度、质量与电脑水平一致;4G通信技术为网络用户提供了100M的下载速度,相比较于3G的下载速度已经增加了几倍,适应了现今用户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同时,网络用户在关注访问速度的时候也会重视到使用4G通信的成本,4G网络通信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保证用户在成本之内获得多样化通信需求。
二、4G通信工程技术的要点
1、实行多天线技术分析
以往的通信技术采用的是单天线,如今的4G通信工程则采取了多天线技术,它的优势在于合理利用了分集技术。分集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所有参数都取决于接收机。采用这种多天线的通信技术,可以保证每个用户的信号容量提高,服务质量也更高。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多天线系统的信号容量也会增加,当宽带的数量和天线的数量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用户的通信速度则随之加快。使用多天线技术能使通信容量快速增加,及时在频谱有限的时候,也能支持较多的使用用户,使频谱的使用效率得到成倍的增加。4G通信多天线的技术,体现了智能天线技术的创新。它通过对空间的划分,能够获取较多的IP,在时间间隙和IP相同的情况下,在相同的频率段内,依据信号在划分空间内传输路径的不同,可自动将不同的用户进行划分,因而,即使在频率资源受限的条件下,用户也能拥有高效率的传输信号。
2、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分析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4G通信工程技术的核心,对构建和发展4G通信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采取将信道分成几个正交子信道,将需要传递的对应数据信号转换为低速子数据分流,通过分流给子信道,继而完成信号的传递工作。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优势是在整个数据传递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抗衰能力,能够把通信铣刀衰弱的速度下降到最低,它的传递方式能够极大程度起到抗干扰能力,使4G通信系统的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料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3、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分析。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核心不是其硬件,而是软件,它通过对软件技术的应用,使无线电台的各个部分都发挥着作用,如频带、空中接口等,都能起到通过软件来进行下载工作,通过对其更新来实现软件升级,不需更换其硬件。同时,软件还能够进行编程,对4G通信技术的业务拓展有很大作用。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以硬件作为基础的创新技术,通过换件技术转换将其模块化,把单独的物理电气接口进行替换,保证软件无线电的使用寿命。
4、智能天线技术的分析
智能天线的主要作用是获取方向,其安装在基站现场。通过智能天线技术的编程可以形成一组电子相应关系的固定天线,通过它能够获得方向性。基站和移动台之间会形成几个不同的链接路线,其方向性也因此获得。智能天线技术的特点在于能够多光束频率复用,通过对不同方位的频率进行标记,达到频率复用的目的。不同空间路径的划分通常称为空分多扯,是建立在天线技术的基础上,按照要求将天线划分给每个用户一个点波束,此时,只要确定用户的空间位置,就能对用户的无线信号进行准确划分。
5、IPV6的技术分析
4G通信系统是基于IP全分组的方法进行数据运输,最大限度实现各种网络之间的链接。IPV6技术拥有广阔的地址空间,它的最大地址长度是128位,最大的地址数高达两千多个。曾经的IPV4技术的地址长度32位,最大地址数则232个,IPV6的技术对于空间的扩大做出新的突破。凡是属于通信网络内的任何设备,都具有世界上唯一的IP地址。当网络用户使用该网络时,能够对网络数据进行加密、效验等方式提高网络的保密性和安全度。
三、结束语
4G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未来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通信工程会不断加快网络速度、提升服务质量,运用最先进的工程技术,给人们带来最流畅、安全的通信网络。
参考文献
[1]曾春.新时期4G移动通信技术要点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5,12:3-4.
[2]岳新强.探讨4G通信工程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7:33.
[3]张茹芳.浅析4G移动通信技术的要点和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2013,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