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09-30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就业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就业力的分析,提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内外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测评体系。实践表明,以就业力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学生就业力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就业力;网络工程;课程体系;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强化工程能力、创新能力、较好的人文素养和应对未知情况的能力,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以应用为本,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上述的新形势、新要求的背景下,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力。

  1就业力概述

  就业力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后经时代、文化、个体等差异影响,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围绕就业力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文献中,对国内外关于就业力概念的研究根据侧重点不同进行了分类,大体分为人格特质、综合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通用能力。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针对就业力概念的理解尚未一致,但大多数研究人员赞同就业力是由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专业能力、就业人格取向、社会应对能力和就业发展能力等外化出来的人格特质的总和。

  2以就业力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网络工程作为典型的新工科专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环境因素前提下,提高就业者自身就业能力就成为关键。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网络工程专业按照学校确定的“建设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网络工程及相关领域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体现在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中尤以专业能力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因此,如何以就业力为导向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1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能力培养是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它与传统的解惑式知识教育不同。能力的内涵也不只是知识,而是集知识、技能、自信、自强和价值观于一体的综合体现。能力的培养既依赖于对所学知识有效、适时的应用,又依赖于在复杂的条件下继续探索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改造环境、获得创造性价值的自信锻炼。基于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我校网络工程专业按照“一个体系、三个平台、三条主线”的133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其中:“一个体系”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个完整体系”;“三个平台”覆盖了Linux、Windows、U-nix三大操作系统平台;“三条主线”围绕网络设计与管理、云计算与网络信息安全和先进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三个方向。基于上述思路构建了以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2.2课程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必备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保障。就业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实践环节。在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分别体现在不同的实践环节。按照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知识讲座穿插的排课原则,在时间安排上依次对工程应用能力进行实践训练。依据表1制定的方案,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推动以下实践教学发展。

  2.2.1制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促进“三性”实验项目的研制与开设在课程教学中,每门课程的课内实验、课程实践都制定相应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都以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设计,保证培养学生项目工程实施能力,同时又避免相关课程实验重复开出的问题。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有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性质的鉴定上出台了“三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有效地对实验项目进行“三性”界定。“三性”实验不是原有实验项目内容和学时的简单增删,也不是某一专业实验(实践)环节的简单综合,而是结合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求,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将专业培养的技能训练、知识、方法等涵盖进去,同时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各环节学时分配的合理性。

  2.2.2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下的校企互助实践教学互助实践教学模式是由教研室、科研机构及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三位一体构筑的实践教学模式。三者分工不同,各司其责,但又相互协作,相互呼应。教研室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引领,实践环节以课内实践为主;科研机构及企业主要是由学校推送学生参与研发项目、实习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把知识、专业能力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项目管控环节中,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实践指导委员会对实践、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对各实践、实习环节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2.2.3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因此,应多注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之余,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行业培训和新技术研讨会等进行交流学习,支持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多方位、多渠道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水平。

  3以内外评价相结合,构建能力测评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普遍采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能力评价的指标趋向多元化,更侧重过程体系考核。在完善校内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基础上,探索、构建多维度的能力测评体系。采用实践成果评价、企业实习评价、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招聘形式的面试等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多渠道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从而保障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4结语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着“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办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应用到网络工程专业中,以循序渐进地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2013、2014、2015级网络工程专业已有21名学生获得CCIE企业认证,60余名学生获得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中级证书并且在国家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同时,2013、2014级网络工程专业的高就业率也体现出该方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符合地方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2]芮立,刘珏.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8(3).

  [3]何二毛.就业力:一个元问题的逻辑向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4]郭欣.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陈琳.基于CDIO模式的网络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

  [6]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