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网络工程能耗现状
当前,校园网络工程为学校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网络服务,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也导致校园网络工程的能耗不断提高。面对能耗问题带来的挑战,减少校园网络消耗的能量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成为了未来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校园网络工程的能耗主要包括网络设备能耗和机房空调能耗。为了保证网络核心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使用空调等设备对机房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因此,校园网络工程网络设备的能耗决定了通信机房空调数量和能耗,降低网络设备的能耗是校园网络工程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网络设备处于全天满功耗状态运行,而实际利用率不足60%,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控制,提高其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降耗。
2校园网络工程节能降耗途径
随着校园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上大部分学校原有网络系统的陈旧和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导致网络运营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高耗能、低效率问题,网络运行成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方面措施,实现校园网络工程的节能降耗。
2.1网络设备的节能降耗
针对网络设备产生的能耗,首先,应该选择低能耗、环境条件要求较低的节能型网元设备;其次,需要对用电负荷进行合理的调整:第一是选用高效节能的网络通信设备,通过设备普查,对效率低、能耗高、发热量较大的设备进行更换,使用小型轻量化设备,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同时还能减少网络设备对空间的占用、承重以及对电力的消耗,并且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二是通过对网络设备的工作参数进行合理的设备,使其能够实现动态的工况,在满足网络服务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目前,校园主干道网络平均链路利用率的峰值基本在60%以下的水平,而闲时的链路利用率甚至低于5%,这种情况导致了大量的浪费,而通过对网络设备工作参数的合理调整,即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2电源系统的节能途径
校园网络工程中主要采用分散供电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直流供电更加接近实际网络通信负荷,直流供电馈线距离减小到最短,使直流电源线截面变小、条数减少,从而减少材料成本、施工难度以及不必要的直流损耗,最终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分散供电的方式对动力机房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求动力机房保证交流供电,使得电直接送入机房直流电源系统。相对于集中供电方式来说,分散供电方式能够有效减少能耗。校园网络工程通信电源系统采用谐波治理技术能够有效降低UPS供电方式引起的谐波问题。低谐波输入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对其它网络设备产生的谐波干扰。同时,还能节省设备的额定容量,提高电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电能损耗。在校园网络工程电源系统中,还需要充分考虑高效UPS、开关电源灯产品的合理搭配应用,最大化提高电源系统的节能效果。
2.3机房空调的节能途径
针对校园网络工程通信机房产生的高能耗问题,首先需要采用变频、新型制冷剂、隔绝换热、新风系统等多种节能技术;其次需要采用冷热通道分离、合理组织气流以及建立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等。其中,变频技术是当前电机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节能技术,在空调中的应用尤为广泛,能够发挥良好的节能较好效果,通过变频空调的应用,不需要频繁开启空调压缩机来调节机房内部的温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降低开关损耗的同时,提高低频运转的能效,是网络机房空调提高能效、降低耗能的重要途径。新风节能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机房外部的自然环境作为冷源,当室外大气温度及湿度比机房环境标准要求的温度和湿度更低时,通过新风节能系统引进符合机房空气质量要求的室外自然新风到机房内部,能够有效降低机房内部环境温度,从而满足机房内部环境标准要求,并且这种方式能够减少空调的使用,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监控中心对机房内部分散的各类网络设备、电源设备、空调设备以及机房环境进行实时遥测、遥信和遥控,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供电安全;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电源和空调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记录和监测数据处理,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出告警,有效降低各类设备的故障发生几率,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电源、空调设备的工作状态参数进行及时的调整,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结语
随着现代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校园网络工程的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了校园网络工程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校园网络工程节能降耗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校园网络工程节能降耗问题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的工作效率,减少校园网络运营成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校园网络。
参考文献:
[1]林闯,田源,姚敏.绿色网络和绿色评价:节能机制、模型和评价[J].计算机学报,2011(04):593-612.
[2]王全理.绿色网络节能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郭秉义.绿色通信网络的节能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