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解决我国林业外部性问题的制度选择
根据第六次中国森林资源共享源清查结果 (19992003年)全国森林面积 1.75亿 hm:,森林覆盖率 18.21%森林蓄积 124.56亿 m,。全国人工林面积0.53亿 h ,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31.51%,人均公共绿地达 6.49m 。
上个世纪 9o年代初,我国林业从“两危”困境到现今的迅速恢复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对林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成果是显著的。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广袤、人口众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森林资源基础薄弱,仍然存在大量严峻并且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森林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 0.1lhm-",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1/6人均森林蓄积量 8.6m,。只有世界水平的 1/8。我国年人均消费木材 0.22m ,而世界平均水平 0.65m 。发达国家人均1.16m ,比我国高出5倍多,可以看出差距是相当大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一方面需要政府对林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并且保持稳定,但应该逐步认识到单纯依靠政策并不可能完全摆脱林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营林业和有益经验,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和区域森林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配套落实符合制度变迁的政府扶持政策,为我国林业部门向纵深层次发展和摆脱生态危机提供良好的契机。
3.1 我国林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及局限性
我们把处于弱势的、且地位特殊的部门或行业的资源投入增加速度比其他部门或行业高的资源配置过程,定名为扶持式资源配置,简称扶持。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政策性扶持,通过放宽政策为经营者提供生产、经营和销售便利,具体包括消减行政审批手段、减免税收、拓展经营渠道、扩大市场准入条件等优惠措施;其二是资金式扶持,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来满足弱势行业的经营业负担,为摆脱行业困境提供资金保障。本文所涉及到的林业扶持是指对林业资源投入增加的速度比其它部门或行业高的资源配置过程。通过扶持式资源配置,以便使林业能得到迅速成长和壮大,起到林业应起的作用或负担起林业应负的责任。林业被确定为弱势行业的主要依据在于,一方面它的生产周期长。另一方面它的社会效益巨大,无论是林业的生态效益还是林产品的经济效益,如果完全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不能根本有效的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环境的稳定,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行政措施适当干预来保障既有比较充足的林产品市场供给,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又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环境。
3.2 我国林业发展的产权制度激励及合理性界限
产权制度作为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范,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林业产权制度安排与森林生态效益保护之问存在比较紧密的相关性。自20世纪 50年代以来,我国林权制度发生了数次变革,对森林生态保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解放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大多数林区一直保持着森林资源私人所有为主的民有民营林业。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森林资源由传统的民有民营产权制度经历了私人所有向初级社、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公有化的迅速转变,民有民营林业迅速走向消亡,取而代之以集体和部分国家占有的公有公营产权模式,并一直持续到 20世纪 90年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原始生产资料的供给条件之上,使得国有森林资源被大面积的砍伐以供发展之需。虽然从经济理论来说,公有产权是一种非帕累托最优的制度安排,通过历史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森林资源作为初级林木提供给工业部门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并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对 GDP增长的贡献量相当突出。但是,这种非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为代价的,而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就是为生态灾难的发生开辟了起源,最终使林业部门在 2O世纪 9O年初走进历史的“两危”困境。
众所周知,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很长,对森林资源大规模的经济使用会在短期内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而对这种环境恶化的改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所以无论是“森林资源六大工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还是我国政府积极寻找更加合适我国林业发展的可行产权制度安排,最终目的仍在于恢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产出功能,而这种功能又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深入相互匹配、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