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插淮稻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2
3机插淮稻9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3.1培育标准壮秧
3.1.1育秧准备。①床土准备。在秋播时确定好取土田地,要求肥沃、疏松、杂草种子少。进行冬翻春晒,取土厚度10~12cm,3月上中旬及时培肥土壤,施腐熟优质粪肥22.5 t/hm2,一铵450kg/hm2,旋耕拌匀,然后在播前15~20d,按6 670m2大田需备足过筛(筛网直径为5mm)的细土1m3,细土含水量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佳,过干过湿的细土均不利于播种,床土在4月底前备好,用膜覆盖,防雨防湿。②精做苗床。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作秧田,按照秧田与大田1∶100比例备足秧田,摆盘前20d耕翻,人工筑畦,并上水验平,铲高补低,苗床规格为每板畦面宽1.5m、长20m,秧沟宽25cm、深约15cm,四周沟宽15cm、深25cm,苗床板面要求达到“实、平、光、直”。③种子处理。大田用种量为52.5~60.0kg/hm2,要先晒种1~2d,促进酶的转化,提高发芽率;泥水选种后再洗净浸种,浸种时药剂为菌虫清和吡虫啉,每4kg种子需用菌虫清15g、吡虫啉3g,浸种60~72h,清洗催芽,机械播种要求破胸露白即可,芽不宜过长。
3.1.2流水线播种。型号SR-501久保田牌精播播种机,塑料硬盘规格为58cm×28cm,流水线把加秧盘底土、浇水、播种、覆土4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床土高约2cm,床土水分应达到饱和状态,播量为每盘140g左右,播种后覆土厚0.3~0.5cm,以不见芽谷为宜,然后每15~18盘一垄堆放,最上层用麻袋或草隔开(也可用未播种的带土硬盘放在最上层),再用薄膜覆盖暗化2~3d,后期温度高时仅需1.5~2.0d,待芽出土0.5cm基本齐苗后运至苗床。
3.1.3秧田管理。摆至苗床后需用立枯净按每板1.5包加水50kg消毒,因昼夜温差大,5月15日前摆盘的宜覆膜(15日后温度渐高时一般就露天育苗了),直至二叶期,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盘土含水。二叶期后,晴天正常灌跑马水,早施断奶肥,施好接力肥,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三叶期保持土壤湿润,晾田扎根,增强根系盘结,注意在晴天烈日的中午要保持畦面盘土湿润,以防秧盘失水而炙伤秧苗,雨天要注意排除田间积水,移栽前3~5d,视苗情施好出嫁肥,并开始控水炼苗。
3.2机械插秧
起运秧苗要仔细,做到既不损伤秧苗,又不破坏秧地,插秧田要求平整、无残茬,耕耙打作后视墒情适度沉实2~3d,栽插深度一般控制在0.5~1.0cm,要求无漂秧、深秧,对漏插处及时人工补苗,保证栽足基本苗。
3.3水浆管理
机插时田间保持花斑水,有薄水移栽最好;活棵期前3d有条件日浸夜排,栽后1个叶龄要保持浅水活棵,阴天或夜间应当排净积水;返青期即栽后2个叶龄期必须间隙灌水,以促发根;分蘖期建立浅水层促分蘖;够苗期以田间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时脱水搁田,并据群体叶色变化掌握轻重,以分次轻搁为主,搁到土壤沉实,人走不陷脚为宜,杜绝一次重烤。
3.4肥料运筹
一生总用氮量330kg/hm2左右,五氧化二磷63kg/hm2,氧化钾90kg/hm2,基追肥与穗肥比例为6.5∶3.5。
3.4.1基肥。由于机插秧苗小,前期需肥量小,故应降低基肥所占比例。具体用量施磷酸一铵75kg/hm2,氯化钾75 kg/hm2,尿素150kg/hm2,要求耙地前施肥,结合整地达到土肥相融。
3.4.2分蘖肥。机插秧栽时未带分蘖,栽后10d左右才开始分蘖,本田分蘖期长,返青分蘖肥宜分2次追施,具体用量及时间为第1次在栽后长出1.5叶时即5.5叶时施尿素150kg/hm2,第2次在6.5叶时追施尿素150kg/hm2或碳铵375kg/hm2。
3.4.3平衡接力肥。视苗情施尿素75~120kg/hm2促大面积平衡增产。
3.4.4穗肥。分2次施促花肥与保花肥。促花肥于3.5叶左右施用尿素150.0~187.5kg/hm2,磷酸一铵75kg/hm2,氯化钾75kg/hm2;保花肥于1.5叶左右施用,用尿素75.0~112.5 kg/hm2。
3.5病虫草害防治
3.5.1病虫害防治。淮稻9号虽高抗条纹叶枯病,大田生长前期仍必须抓好螟虫、灰飞虱的防治,中后期注意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以及褐飞虱的防治,从而为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3.5.2化学除草。机插水稻由于秧苗小,缓苗期长,行距大,长期不封行,加之前期又以浅水层为主,光温水气条件有利于杂草滋生,在栽后8~10d结合返青分蘖肥,用53%抛秧星(苯噻酰-苄)1.2kg/hm2与150kg/hm2尿素混合人工施入田间,药后建立水层4~5d;第2次化除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结合第2次分蘖肥(或在防病治虫时),应用农得时300g/hm2拌入肥料中(或喷雾均可),控制杂草危害,对于已出土且叶龄较大的杂草,应选择苯达松、二氯喹啉酸或千金挑除。
上一篇:浅谈优质富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下一篇:浅谈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