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服装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底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在国际服装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发掘我国服饰文化的内涵。推动我国民族服装业向纵深发展,使其在世界服装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漫长的封建社会,尽管朝代更迭,服装多样,但受传统思想影响,服装的专业著述却非常少。在《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中,有一些关于织造和印染的记述,可供世人了解当时纺织业的情况.但关于服装业的发展情况,却无系统的资料记载。现在所得的史料,多来源于对古墓葬的发掘,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和书画的研究。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来,影响中国服装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师要从传统服饰宝库中汲取灵感.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服装的文化内涵和现代社会的特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推动中国民族服装业的发展。
2.1东西合璧,大力改造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和结构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服装款式多种多样,但为今人采用的却寥寥无几。月华裙、凤尾裙都是精美、别致的裙装,但因其长度、款式等原因,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抿裆裤也因其臃肿的造型和较差的服用性能而被今人淘汰。以中国古老文化为出发点,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对传统服装进行“扬弃”.将“东方风格”和“西方裁剪”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发展民族服装业的关键。
“扬弃”的首要步骤是分析传统服装的优缺点。以旗袍为例(此处所指旗袍为2O世纪3O一4O年代的改良旗袍),它们对人的体型要求过于严谨,只有一些身材比例匀称、削肩、窄腰、胸臀丰满者。才能穿出理想的效果。并且,它限制了人体的行动。使骑自行车、挤公共汽车变得艰难。传统的裁剪方式也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现代的设计师们将连袖改为装袖,衣身分为前后片,以肩为界限,分别制作。也有一些中式服装将衣领改成翻领或无领,偏大襟改为对襟,两边开衩改为前后开衩,荷叶边也被用在了衣领和下摆处翻。在裁剪中,以立体裁剪取代平面裁剪,人体的曲线美得以自然展露。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上海裁缝帮中的“红帮”即采用立体裁剪制作服装。至今,在朋街时装公司里.还保留着一个用棉花和包布反复修补的模特架。这个模特架被称为是一个最标准的东方人的模特模型,时至今日。它还是检验服装结构和工艺的主要模型。
清代郑板桥曾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近些年来,设计师们对传统服装又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出现了低领、无袖、紧腰、高开衩、超短、袒胸、裸背等各种形式的中式服装。在中式服装的再设计中还要放开眼光,跳出清代服装的范畴。从其他朝代的服装中汲取设计灵感。不仅研究外衣.还要研究内衣、鞋帽、配饰.考虑着装者的整体形象。现在流行的改良肚兜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现代肚兜多用优质丝绸、手工织布、织锦缎等面料制作,配以手绣花卉图案或绣片.造型上更是打破常规。出现了扇形式、吊带不对称式等新品种。另外,传统官服中的“补子”和“十二章”图样在不具备符号意义的今天.仍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也被大胆地使用到女装设计中.为服装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2.2将服装面料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积极拓展中式服装发展空间
作为传统服装面料的代表,丝绸仍起着其重要的作用。它多彩的风格,华丽高雅的外观,极佳的服用性能,均非其他面料所能及。花样精美、色彩绚烂的真丝服装在任何场合都是人们注目的焦点。但是,天然丝绸的生产、织造却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而限制了丝绸服装的发展。
为了使中式服装在新时期内得以发展,我们的纺织业在真丝、棉以及仿真丝的研究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中式服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面料。利用现代基因工程生产出来的彩色棉,克服了棉产品易褪色的弊端。新开发的仿丝棉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湿散湿能力,保暖性、强度及色牢度好,服用性能极佳。新型环保免烫真丝绸克服了真丝织物易起皱的缺点,使穿用效果更为理想。新开发的碧纹压花绸运用接枝、染色、花纹定型、砂洗等特殊的染整加工方法,使绸面呈现出三色过渡的立体冰纹效果。渐进色真丝绸和浮雕印花真丝绸。增加了色彩的变化,使面料呈现出迷人的立体感。利用冰纹、树纹、鸡爪纹等等水洗工艺对传统的香云纱进行加工可赋予香云纱多变的肌理效果嗍。使用这些改良的传统面料,再配以设计中的欧洲写生技法和光影处理方法,中式服装能够呈现出更典雅、高贵、含蓄的外观。除了常用的传统面料外,还可以使用化学纤维、合成纤维制作中式服装,莱卡以其优良的弹力和悬垂性受到设计师青睐。不同材质的镶拼搭配还能营造出独特的设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