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力机车在车检测的现状和改进建议(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1.4电气线路检测

  电气线路检测指对电力机车主回路、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中的导线电阻、接线端子及电器触点电阻进行检测。目前使用的仪器是采用四端子法测量电阻的接触电阻检测仪(通称TZ)。检测方法一种情况是测试整个支路,在阻值比较大时进一步测试支路阻值;另一种是把大支路以元件为单位分解为若干个的小支路,并且根据支路的重要性确定测试周期,分为1个月、2个月、3个月。

  1.5电路绝缘检测

  电力机车电路对地绝缘符合要求是机车正常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各级修程中对此有不同的要求。近年来为减少电路接地,增加了周期预防性检测。周期性检测的周期依据机务段实际情况制定。对地绝缘采用了绝缘检测仪。绝缘检测仪是采用直流高压对电路绝缘状态进行无损检测,在测试时根据电路情况加上不同的直流电压,当电压稳定到某个特定电压时,测试对地漏电流。在实际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1.6辅助机组轴承检测

  辅助机组的轴承检测主要是检测轴承是否存在疲劳剥离、磨损、拉伤、烧伤、锈蚀等故障。通常采用轴承检测仪,对峭度系数(KV)及振动加速度有效值(RMS)进行测试,先简易诊断,后精密诊断,判断故障部位。当机车入库后,检测人员把轴承检测仪的传感器置于辅助机组上,对辅助机组电机轴承振动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采用跟踪或实施解体。

  2走行部检测

  机车走行部是机车运行安全的重要部件,为满足铁路提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发了针对机车走行部旋转部件,如轮对、轴承、齿轮、抱轴承等的自动检测技术。

  2.1机车踏面擦伤在线检测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来检测机车车轮局部擦伤或踏面损伤程度。在机车运行过程中完成动态测量,并预报超差车轮的擦伤大小及位置。系统主要由车轮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工业控制计算机、信号采集电路和信号预处理箱组成。系统自动判别机车的车轮故障,分等级进行预报。检测时机车车速为7—30km/h,检测误差深度不超过O.5mm。运行情况表明,机车踏面擦伤在线检测系统检测精度较高,报警准确,擦伤的报警率达到98%以上,消除了人为因素的误差,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也为机车车轮检测的科学化管理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2轮对动态检测装置

  这是一种非接触式轮对动态自动检测装置。该装置采用了电磁超声探伤和光截图像测量两项关键技术。当车轮通过探伤单元时,电磁超声探头激发超声表面波实现踏面动态探伤。车轮通过外形检测单元时,轨道外侧激光线光源在踏面上形成车轮外形光截曲线,通过实时采集、处理光截图像获得外形尺寸。轮对的主要参数,如轮缘高度、轮缘厚度、轮缘磨耗、踏面磨耗、车轮直径及轮对内距精度可达0.3mm,最大误差为0.5mm。探伤深度为车轮表面至近表面1mm深度范围内的连续壳层。探伤精度为车轮表面长2mm,宽0.5mnl,深1mm的当量裂纹。探伤灵敏度余量大于60dB。该装置能自动绘制车轮外形检测曲线,并具有结果查询、统计、超限报警等功能。该系统采用在线动态检测方式,不与机车车辆接触,不占用机车运转时间,高速高效,安全可靠。目前已在某些局投入使用,且运用情况良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了当前铁路跨越式发展对机车进行快速、可靠的安全检测的需求。

  2.3机车走行部车载监测装置

  该装置可实现对机车走行部轴箱轴承、电机轴承、抱轴轴承、轮对踏面和传动齿轮等部件的温度和振动在线检测,并对上述部件的故障实行早期预警和实时报警。其核心技术是共振解调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系统主要由主机、副机和复合传感器组成,根据不同的机车型号区别安装。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包括软件包、终端计算机和数据转储接口。软件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当车速低于设定值20km/h或者没有车速信号时,只检测温度,循环检测周期不大于2s;当车速高于20km/h时进行冲击故障和温度检测,温度测量范围为一55—125℃,故障冲击诊断检测范围位为100—10000SV。报警分轴承温度报警和轴承、轮对踏面和传动齿轮的冲击报警。后者分三级:0,I,Ⅱ,运用人员可根据报警级别采取适当措施。机务段定期对数据转储,用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分析数据,反馈给技术部门,根据报警级别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譬如轴承甚至用顶轮检测进一步判断部件的状态。该系统自使用以来到2004年底,已发现故障200多起。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