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业的参与式发展实例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摘 要:遂昌县三仁畲族乡自2000年开始,围绕竹业发展,进行了参与式林业体系建设。通过投入机制创新,改变政府资金投向,引导和形成经营者对竹林经营的主动投入并成为投入主体。实施推广机制和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通过技术的参与式设计和技术推广新体系建设,构建自下而上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竹林高效经营新技术示范与推广,竹业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参与式 机制 创新 技术推广 竹产业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距县城妙高镇6公里,总面积79km2,辖十四个行政村,总人口0.83万人。全乡林业用地面积0.56万公顷,其中竹林面积0.12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0%。竹林基本集中分布在县道三石公路两侧,立地条件较好的低山丘陵地带,是我县的主要竹产区之一。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乡竹业产值1700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43%,农村人均年纯收入3081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竹产业。竹产业已经成为遂昌县三仁乡广大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竹子真正成为遂昌县三仁乡人民的“聚宝盆”。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开展竹类经营历史悠久。早在清朝,遂昌县三仁小忠的“龙藏”冬笋即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说明当时三仁的竹笋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重视、扶持下,遂昌县三仁乡的竹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自2000年开始,围绕竹业发展,在遂昌开展了参与式林业体系建设[1],通过竹林高效经营示范与推广,竹林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据调查,高效经营的竹林年产值达到3.0-4.5万元/公顷,最高产值仅竹笋一项就达6.0万元/公顷,竹林经营效益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户参与竹林高效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遂昌县三仁乡竹产业化发展对推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遂昌县三仁乡在竹业发展过程中机制创新的实践和效果进行总结。
1 问题提出
竹业是浙江省主要林业产业之一,竹产业对我省山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竹业在我省实行的是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制度,属于“超小型”经营组织规模。小规模经营政策,使土地生产经营缺少规模效应,减缓了现代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替代步伐。从农业生产保障体系上,由于农业制度的不完善,林地承包到户后,林地经营主体不明确,使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基本建设投资,使林地病虫害统一防治、农业科技推广等现代化集约经营技术措施难以实施,农业生产的计划性下降。其次,小规模农户经营使每个农户在信息获得、农产品生产、搜寻消费者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市场化过程中,交易成本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土地制度来看,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农户对土地的使用完全依据农户自己的意愿,农户对自己经营的土地可以采取精耕细作,也可以粗放经营,甚至搁荒,还可以进行短期化掠夺式经营,无论是从土地资源,还是从农户行为,都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社区的发展中,经营者不仅从对林地的经营中获取较优的经济收入,而且,就社区的全面发展而言,如环境、基础建设和文化的发展,同样是社区或农户生产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建立多元结合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农民增收、农村致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投入机制的创新
几十年来,受经营主体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对竹业的投入,上到国家,下到省、县、乡镇,其投入竹产业的主要形式为对经营者竹林的经营补助。由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凡符合规定,达到一定经营标准的,均可享受一定的资金补助。广大经营者或仅为了得到政府补助,对竹林进行一定的经营管理——做“政府部门所要求做的事”。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其主要原因是投入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从根本上讲,是经营者(农民)和管理者(政府部门)对经营主体的认识偏差[2]。这种观念一旦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林农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林农对竹林经营的积极性。
为了扭转上述不合理投入机制在林农中所形成的观念,遂昌县三仁乡在竹产业的投入机制和观念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彻底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政府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引导和形成经营者主动投入并成为投入主体。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为:
2.1 技术创新资金 投入 
针对遂昌县三仁乡竹产业的实际,重点开展了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的试验发展。应用推广的技术成果面向农户、面向生产,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而可见。近年来,在遂昌县三仁乡投入技术发展资金达8万元,重点开展了竹林高效经营技术试验与示范、区域性土壤测试分析、技术推广与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建设与评估等项目的试验和研究工作,为竹业发展提供管理和生产的技术保障。
2.2 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事业,根据三仁乡具体情况,开展了竹子现代科技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投入资金15万元,基本完善了道路、水分管理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将新技术在示范园区内率先进行推广和示范,通过示范园区建设,改善了生产环境,使当地老百姓能够直观的看到通过应用竹林经营新技术所产生的效益,并通过园区的可视性,对外展示和宣传了三仁乡竹业发展的良好效果。
2.3 激励机制建设
实行以奖代补、重奖示范户和奖励积极参与技术推广与社会化服务的政府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在当地树立应用新技术出效益、技术致富新观念。三年来,用于奖励的资金3万元,其中对2001年实行示范户重奖2户,每户奖励0.5万元。



2.4 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和社会化服务建设
三年来共投入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和社会化服务建设资金32万元,其中遂昌小忠竹笋市场建设投入资金12万元,品牌宣传等投入资金10万元,竹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投入10万元。
自开展项目以来,在遂昌县三仁乡竹产业上共投入资金58万元,95%资金投入属于公益性投入。政府资金投入转向的根本改变是,投资主体发生质的转变,由林农依赖政府投入为主发展为农户主动投入并成为投入主体。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表明,三年来林农自发投入在竹林管理上的资金达327.5万元,其中肥培管理投入资金120万元;共计对1000公顷竹林进行了垦复改造,投入资金187.5万元;新造毛竹林33公顷,投入资金20万元。政府投入和林农投入两者的投资比例为1:5.6,也就是说政府只要投入1元钱,可以引导农户投入5~6元。
3 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3、4]
长期以来,林业技术推广实行的是以技术为导向、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推广方法,即对技术的选择和决策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下达的过程。技术推广体系为政府组织建设的县——乡——村各级技术推广机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是这一体系中的核心和主体。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专家或科技人员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举办培训班、讲座、技术咨询和印发技术资料等传播经营技术。专家和科技人员对广大经营来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林农处于被动接受新技术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尽管政府及科技人员花了很大力气,但往往收不到如期效果。为了克服这种弊端,遂昌县三仁乡在技术推广机制上进行创新,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推广新机制。
3.1 推广主体即技术本身的参与式设计
围绕推广实施的竹林经营新技术,应用农村快速评估技术,对当地竹林经营现状、社会、经济基础和经营者经营方式取向等进行调查[5]。根据调查评估和反馈结果,技术专家组应用参与式设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