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环境对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响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2-01

  摘 要: 本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的几个显著特点,从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和分析客家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原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家人应继承和发扬其文化性格中的优秀因子,摒弃其文化性格中的不良因子,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关键词: 地理环境 客家民系文化性格 影响

  一、客家人和客家地区地理环境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语言、建筑、风俗、文化性格与心理等多方面的独特性与其他汉族民系相区别,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从时间而言,当以赵宋为起点。客家居地,大体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后及于所再迁之各地。

  由于南迁较晚,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已被其他民系占据,客家人只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带寻求发展,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闭塞贫瘠的山地。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区繁衍生长,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俗话说:“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闽、粤、赣边区大三角地带不只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这些山脉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因此,闽、粤、赣边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客家人的聚居地与畲、瑶相邻。畲、瑶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边的丘陵地区,通常也叫山区。这样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老、少、边、穷、山”。相对而言,这样的自然环境有这样一些非常不利的条件:一是物产不丰富;二是交通不便,讯息闭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就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

  二、客家人文化性格

  我所说的客家民系的文化性格主要指的是客家族群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性格特征。具体说,就是在文化倾向、价值观念的取向上的认同感,以及习惯化了的行为反应与情感,也就是说脾气与习性。

  1.勤劳节俭,刻苦自强。

  长期频繁的迁徙、重建家园的艰辛、贫瘠闭塞的环境、有限的耕地、生存的不易造就了客家人奋发图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淳朴民风和优良品格。

  客家人是非常勤劳的族群,无论男女,游手好闲的人受到普遍的鄙视,即使他的家世很好也无济于事。除了读书从仕从军以外,别的民系不愿意干的职业,客家人干得很起劲。过去广州的理发师几乎全是客家人,现在广东各地的石匠、钟表匠等手工艺人也大都是客家人。

  刻苦耐劳、自立自强还集中地体现在客家妇女身上,并在20世纪初就名扬海外。妇女天足是客家女人勤奋耐劳的重要表现。旧时,在客家地区相亲,要挑大脚女孩,大脚表示能劳动。客家妇女没有缠足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历史原因。缠足之风起于南唐。当时客家正在第二次大迁移过程中,缠足不便于长途跋涉。二是社会原因。客家妇女不分贵贱,又耕又织。岭南客家妇女美名“四头四尾”: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繁重的劳务,没有天足无法应付,这是因为客家文化有“男读女耕”的分工传统,另外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谋生,客家妇女不得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承担田间和家务劳动,成为里里外外一把手。从她们每日劳动的强度上就可看出,天蒙蒙亮就起身挑水、洗衣、煮饭,然后上山砍柴、下田劳作,直干到日落;掌灯后切猪菜、煮猪食、缝补衣裳……可以说从天黑干到天黑。尽管如此劳累,还常常能听到客家妇女从山窠传来的山歌声,表现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以上可见,客家妇女刻苦耐劳的精神的确是十分突出的。

  客家人还重视对子女的磨炼,从小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从下面这首童谣中我们可见其一斑:“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捡柴爷娘烧,四岁学织麻,五岁学纺纱,六岁学绣花,七岁绣出牡丹花……”这首童谣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们可从中看出,客家人由于大多从小受到艰苦磨炼,他们很能吃苦,不怕困难。从以下谚语还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是自信与乐观的:“没有过不去的沟”,“天无绝人之路”,“东门不开,西门‘笔杀’”(笔杀是客家话,意为裂缝),“鸡来鸡啄,鸭来鸭啜”(“啄”指鸡有啄食的本领;“啜”在指鸭有啜食的技巧)。

  客家人的饮食、服饰、家具、建筑,也都无不显示出他们质朴无华、讲究实际的特点。

  2.重视文教,尊师重道。

  客家地区是山区,经济落后,仅靠农业生产,难于生养不断膨胀的人口。“迫处五岭间,犹不屈己从人”的客家人自然不会向环境屈服。他们要生存要发展,除了继续迁徙外,读书似乎是唯一出路。更何况,“耕读传家”本来就是中原汉人的生存之道,客家人虽漂泊异乡,但心系中原大地、固守中原文化传统。因此,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情节大不相同,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然成风,客家大本营梅州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在旧时代,客家男人出外谋生,家中依靠妇女持家教子。有些妇女为了供孩子上学,常靠打担(当挑脚)挣点学杂费。她们常常这样说:“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不读诗书,有目(眼)无珠。”“不读书不成器。”所以靠打担也要教子读书,还认为即使讨食也要缴子读书。她们知道孩子长大要出外闯荡,如不识字、不会算,会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教育孩子爱读书,客家人还把读书和娶妻联系起来,在童谣中唱道:“蟾蜍婆,蟾蜍婆,罗咯罗,唔(不)读书,无老婆。”为了保障后代子孙有书念,宗族长辈常把办私塾当成一件大事,规定祖偿田中拨出一笔稻谷支付私塾先生的教书薪金。旧时客家地区把教书人尊称为先生,把教书先生的妻子尊称为先生娘,人们信奉“天、地、君、亲、师”的信条,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尊贵的。客家人普遍尊重教师、尊重知识,“识斯文,敬斯文”是他们的口头禅。从女诗人洗玉清到梅州时写下的诗句也可见其一斑:“学舍最多文教盛,满街儿女挟书囊。”从重文化教育这一习俗,还可以看出客家人是有眼光有见识的。

  客家人不论家里再穷再苦,都要让孩子上学。客家各宗族,往往置有相当数量的学田,将学田田租的收入,作为该宗族子弟读书的补助费用。有钱人家分家时,也一定要分出相当数量的田地作为学田,以作为子孙读书的资产。哪个宗族发现有读书冒尖的子弟,全族人还会自动出钱送他上学。客家人只有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刻苦读书,才能走出山门,走出穷困,走向幸福。

  由于重视教育,读书成风,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如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宋湘,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黄遵宪,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曰昌,著名华侨实业家姚德胜、张弼士,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文豪、考古学家郭沫若,国学大师陈寅恪,国画大师林凤眠,著名的数学家李国平,国际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我国热带医学奠基人钟惠澜,等等。从清末至1985年,仅梅县一个县,出国留学获博士学位有73人,出任国内外教授者155人、副教授者141人。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广东有21人,梅州地区就有10人。目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梅州籍的有20多位。在经济如此落后的地区,竟能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精英人物,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由于重视读书,一些外出的客家人,一旦事业有成,回乡要做的不是兴办实业,而是兴办学校。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浓郁的读书之风的浸润下,客家人为人处世、接物待人充满了文气。中国民俗学泰斗与奠基人钟敬文教授,是广东的客家人。他曾说:“客家学生一进校门,就能一眼认出来,因为他们个个文质彬彬的。”

  客家山歌蜚声海内外,而多出于客家妇女之口。诗人黄遵宪在辑录其家乡梅州流传的山歌时,曾感叹道:“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在读书之风的熏陶下,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客家妇女,也能出口成章,文采飞扬。

  3.冒险进取,勇于开拓。

  客家和中原故地的汉族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开拓精神。客家人一向喜欢向外拓展,称得上是个外向型的民系。开拓、进取是客家人的一大特点。他们是流民的后裔,定居地又是如此贫瘠,没有什么能让他们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祖先走过的道路仍然在后辈脚下延伸,在离家的路上,客家越走越强壮。

  且不说客家人远祖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开发史,即在近世的一两百年间,又有多少客家人“一条裤腰带”闯荡世界,飘洋过海南渡东南亚,远航南北美洲,成为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有客家民系。客家人都有向外开拓的志向。他们普遍认为,外出做事比在家里有出息,守在家里就永无出头之日。这是有客观原因的,那就是客家地区山多田少,几乎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劳动力大大过剩,个人只有到外面才能施展,才能得到发挥。客家的长辈常常是这样告诫子女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扭紧眉毛做赢人。”(指超过别人)因此,对外出孩子总是再三叮嘱:“再苦再难也要忍,不可半路‘转水’,而被旁人看衰。”乡人们也确实常把事业上不顺利而返回家乡的人讥之为“转老屋食老米”。所以有志的客家青年常常暗自立志:不混出个人样来,不回来见大家。他们常常用客家地区流行的谚语格言鼓励自己,如“人穷志气高,情愿过水不过桥”,“穷人自有通天志,船到滩头水路开”,等等。离开家乡,向外寻求出路,开拓奋斗,的确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也是客家人的特征之一。关于客家人的特性与品质,臧泽宣在《民族性与教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客家人生性好动,普通男子,无论贫富贵贱,都在外经营各业,如所营成就,则更以出外为荣;若所营不遂,则以为将为社会所薄,不敢轻易返里,必定想法在外自立;客家人更生性冒险,只知进取,只知出路,至于前途如何完全不管,他们所怕没有路走,生死时常不计,所以他们常说:‘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灶炉。’”

  4.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