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式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论文关键词] 网络  隐性知识  虚拟学习社区  知识管理  SECI模型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隐性知识及其传播特征的分析,认为隐性知识是可以传播的。在分析网络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工具软件对隐性知识传播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同时利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理论,构建出在网络中传播隐性知识的新模式,即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对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进行管理;在网络中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为隐性知识传播提供新的载体。
  
  一、隐性知识及其传播特性
  
  一般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技术秘密、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的前瞻性都属于此范畴。那么什么是隐性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曾将知识分为两种,即可以表达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1987)归纳了隐性知识的三种特性:第一,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知识,从本质上说,是程序性的;第二,隐性知识与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实现有关,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第三,隐性知识通常是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是难以通过言传的方式正式教授得到的。他认为具备以上三个特性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交流与共享,那么隐性知识能传播吗?美国的哈里特·朱克曼教授在探讨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师徒关系时发现隐性知识是可以传播的[3]。她的研究表明,1972年之前的92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名曾当过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合作者,而且其他国籍的所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这方面的情况大体相似。所以说,尽管隐性知识不容易被交流与共享,但它还是可以通过隐喻、模型、象征性语言等形式被演示、领悟或表达出来,是可以传播的。
  隐性知识如何传播的问题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如日本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94)的知识转化理论。他在对个体与组织知识的转化过程及机理、影响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失败因素等进行研究基础上,概括出SECI模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 ,构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四种转化关系[4]。具体地说,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外化是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综合化是指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指学习者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但SECI模型没有研究信息技术对知识转化的影响,更没有提出网络平台上如何传播隐性知识具体方法,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在网络中传播隐性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