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而中国的艺术本质论在经共同认识的起点后,经历了与西方艺术本质论相反的过程,中国的艺术本质论是经历了由古代的表现论到现代艺术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对艺术提出了“言志”说、“缘情”说、“唯情”说、“童心”说,即艺术对现实世界的情感表现。中国古代艺术大师们借于方寸纸张,喻景抒怀,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寄于山水之间和笔墨之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释放,是情感的再现,从而升华和实现人的个性本质。到现代艺术,中国艺术本质论则表现为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或“再现”,但这种“摹仿”不是简单地艺术再现,是“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现”。即是梁启超所说的“先把那些事物的整个实在完全摄取,一攫攫住他的生命”。这种再现式“摹仿”是有生命的摹仿。在西方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不能等同于现实的复制,“艺术品的世界事实上是一种完全被改造的世界”。 认为艺术是高于现实世界的,但又不能完全摆脱现实世界。因此,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他认为任何对现实世界的模仿都是一种表现。而中国,王国维提出的“境思”说,强调艺术是“意与境”。叶燮对诗的创造的主客体说,以及被中国当代艺术本质论所认同的马克思哲学的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论,都说明了中西方在艺术本质论上的相同见解,并逐步相互交融。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从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们生产劳动的实践,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再现和情感表现完美结合,这种认识不能等同于马克思艺术哲学的艺术认识论和艺术意识形态论,既不是意识形态论统一的艺术生产论,也不是艺术生产论统一意识形态论,而是两者的相互统一。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只有中西方艺术本质高度统一才能更完整地表达艺术本质,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玖著.艺术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下一篇:浅析讲授法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