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教育,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教育不仅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戏剧教育实践模式已有着数年的成功历史,在我国也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把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学校教育之中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活动性戏剧教育入手,谈谈如何在高中校园推行和实施戏剧教育活动。
活动性戏剧教育,是指教学活动之外以戏剧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是我国大陆开展戏剧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活动性戏剧教育不仅指校园剧演出,还包括课本剧编演、角色扮演,化妆表演、包含戏剧成分的主题班会活动、戏剧观摩、戏剧比赛等,形式和内容可谓非常丰富。在高中教育阶段,活动性戏剧教育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一、课本剧编演
课本剧一般是指选取语文/英语课本中故事性、动作性、冲突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将文学性与戏剧性相融合,通过艺术的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心领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然后根据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角色扮演、人物对话、场面情景等戏剧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对课文的分解及形象化、场景化处理,对于理解、掌握课文内容非常有效,可以起到对主题、人物深化认识的作用。
以我指导学生编演的课本剧《鸿门宴》为例,该课本剧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中的“寻觅文言津梁”——《鸿门宴》。为了能把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这场宴会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事先做足了功课,不仅请教了语文、历史老师,还上网查找了很多资料,深入了解了“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在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们一起研读文本,推敲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对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作了详尽的分析,使学生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例如从演员应该穿什么样的服装探究秦末汉初的服饰特点,从座次分布研究古代尊卑有序的人物关系等等。在做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前期准备工作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创编出了剧本,并进行了角色分工和任务分配。演员、导演、道具制作、舞美设计、后勤保障……每个学生都在团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整个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培养起互助合作的精神。
课本剧的编、导、演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探索性的系列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合作探究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张扬。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交流,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这一活动性戏剧教育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可以随时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教学注入活力,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身心有一个相对真实的了解认识,而学生也可以在这种形象生动的形式中互相交流体会。
例如在我校高二年级的戏剧选修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戏剧的早餐”情景秀。我先提供给学生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儿子、姐姐)围坐在一起吃早餐。这是许多家庭经常发生的一幕,随后我加入了一个事件:儿子接到了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非常高兴,希望能够上大学读书。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态度和意见,展开想象加入情节,设置矛盾冲突,使生活场景转变为戏剧场景。要求届时以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把他们的设想作一个汇报展示。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进行角色的分工和合作。
在最后的“情景秀”展示中,各组纷纷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通过语言和肢体表现很好地演绎出了自己对人物内心的把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活动性戏剧教育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戏剧教育不是简单枯燥的道德宣教,而是借助形象,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再现和戏剧情境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无论是观剧或是参演,学生都能够通过剧中故事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生活、体悟人生、发展个性,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高中校园大力开展活动性戏剧教育,既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又能成为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我相信,随着艺术教育多元化和戏剧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学校戏剧教育这朵花一定会在我们的校园里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戏剧出版社.
[2]黄爱华,朱玉林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
[3]刘忠芬.关于当代戏剧教育的若干思考.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