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与传统媒体的利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这是29岁的周森锋事先完全想不到的,在他当选湖北省宜城市市长之后,会在一夜之间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热点。从“出生门”到“打伞门”、“论文门”、“香烟门”...... 媒体上与之相关的报道和评论铺天盖地,用百度搜索一下“周森锋”,找到相关网页约77200篇,博客、留言、评论不计其数。
  周森锋之所以如此惹眼招事,有人认为是与他“最年轻市长”的头衔相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权力的习惯性不透明。细析一下这起风波的传播过程,我们还会发现这起事件与时下方兴未艾的微传播有关。从对周森锋出生背景的猜测,到打伞照片被曝光,以及疑似抄袭论文的公布,都可以看到这些微小的信息片段被无数个网友不断汇聚,同时又四处播散。最终造成了事件的一步步升级。
  
   微传播的核心特征是“微”
  
  与大众传媒的巨传播相反,微传播是由众多微小力量进行的微小信息的传播。其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传播媒介,而是信息的关键词的价值,价值越大,传播范围和深度越大。
  微传播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不是新鲜事物。自从有了人类,人们日常口耳相传的信息交流,大多数是微传播。然而微传播的繁荣,却是在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在国外,其标志之一是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的兴起,其用户量已达3200万。在国内,其标志是由“打酱油”一词流行、“华南虎照风波”、“房产局长抽天价香烟”、邓玉娇案等一系列事件构成。
  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栾轶玫认为,微传播的核心特征是“微”,即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等等);传播体验是“微动作”(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等功能);传播渠道是“微介质”(手机等介质);传播对象是“微受众”(小众、对象性传播)。微传播去中心化的特质将技术带来的便利最大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微传播与大众传播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微传播完全改变了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由“教堂式”演变为了“集市式”,虽然一个人的声音很微弱,但万千个聚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集聚效应,甚至可以影响主流媒体。
  当前,国内以各种新技术为支撑的微传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传播介质包括微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等聊天工具,户外显示屏、出租车呼叫台等。随着国内微博客饭否、叽歪、做啥、滔滔、嘀咕等网站的流行以及3G网络的开通,微传播将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微传播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信息匮乏
  
  作为微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新的网络技术催生的微博客也称“一句话”博客,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多数微博客平台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字符)。由于微博客发布的内容非常典型且微小,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又具有集成化和开放化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博客发布消息。一个微博客能有成千上万个follower(跟随者),许多社会事件第一时间在微博客上发布后,经过大量的微复制、微转发、微扩散,瞬息之间就能传达给千万个的民众。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