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眼中的记录片(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纪录片的思考和深刻观念在优秀纪录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像《微观世界》不是单纯地展现自然的生态奇观与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等,而是以"自然"为主角,讲述了一个生命故事。《鸟的迁徙》从鸟群的迁徙开始到鸟群的回归结束。
1. 视角--平视
这是纪录片保守而又常使用的一个角度。平视作为平民主义的视角,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创作理念和方法,已经广为流传。作为对早期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反驳,平视生活成了许多纪录片创造者努力遵循的基本准则。从艺术的角度说它可以有多重视角。但是从心态接受上它跟受众一定要是平等的对话的。从艺术的角度说纪录片完全可以拍得像电影一样有深度有内涵,但是从使用的角度说它似乎走大众路线是它的本行。
人物纪录片《毛泽东》(刘效礼,1993)把领袖请下神坛,抛弃了早期纪录片对伟人的仰视视角,以平视视角表现毛泽东既不同于神又不同于普通人的伟人经历;《邓小平》对邓小平的表现视角则不仅是"平视",还要"走近",特别是对早期邓小平的记述更是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表现他在成长为革命领袖之前,也是一位普通人。
还有其它视角的切入。学术视角,安徽电视台的《狗与神--狗在中国的社会史》(2006年),《长城》,老体裁,国际视角。还有《故宫》,导演说,关注历史中的人,将是我们这次创作的重要视点。
2. 介入不是简单地相加,不是肤浅地介入
介入不仅意味着一种手段,更意味着一种认知方式。不能只是远远地观察、等待,纪录的不过是一种外表包裹下的假相,根本无法触探到事件的真相。但是对真相的揭露,纪录片呈现出的是纪录的姿态。
那纪录片的思想跟其他文艺作品或者说是电影的思想有社么不同?纪录片的思想没有那么强的主观色彩。作者的创造但是是隐含在呈现底下的。
纪录片的不同就在于他用纪录这样一种客观呈现表达一种"真实"。
纪录片用客观冷静的镜头表现外部世界是其主要特长,但也有些编导将镜头深入到摄制对象的内心,从中反映出他们面对外部世界的属己思维方式,以及面对人生突发事件的人性挣扎。正如编导张以庆说,思想是深刻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这个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更迭而改变着。它的思想是耐人寻味的。
四、结论
私以为,纪录片的实质就是"纪录"不管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段还是作为一种观点表达的途径,它要的就是纪录的质感 --纪录的质量和纪录的感觉。
从纪录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几点思考
1. 对真实性的探讨要继续
私以为为,其不定义性或许是其优势。只有多元化实现的时候,它才能最大程度地折射千姿百态的人生。随着DV技术在民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加入到纪录片的拍摄队伍中来,虽然由于文化和专业的差异,他们的片子整体看来良莠不齐,但其中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魅力,不可否认,个别片子水准极高。凤凰卫视曾经开播的《DV 新世代》、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等均为此类栏目。在纪录片继续发展的同时对其本质的探讨是及其有帮助的。
2. 鼓励多样化表现手法的尝试
纪录片表现的总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片段,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这是纪录片的美感所在。纪录可以是多样化的。还有些导演把关注的目光直接投射到当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上,这方面《沙与海》(康健宁)可谓是经典之作。对比手法的应用尤为突出。《英与白》(张以庆)实录了在一起生活长达14年的大熊猫"英"和饲养员"白"的一帧生活状态。通过对英和白的日常生活纪录,此片展现了人兽关系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异,其中对英的性欲求的解决过程做了客观真实的影像表现,在这个解决过程中,饲养员白以一种近乎母爱般宽容的胸怀给予了英以温情的抱慰。
参考文献
[1] 尹鸿. 《霸权与多元:新世纪电视文化随想》.
[2] 吕新雨. 《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读书》, 1999, 5.
[3] 朱景和. 《纪录片创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刘涛. 《从话语方式到纪录质感》.
[5] 肖文. 《国产记录片,敢问路在何方?》, 文艺广角.
上一篇:浅论拟态的真实
下一篇:浅论人性的悖谬与差异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