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林外传》不用方言会更好(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方言,正强势介入我们的生活。
三、不用方言会更好
方言影视的影响是不同的。我国5.6亿的城市人口,人年均看电影仅为0.2次,北京常住人口年均看电影是0.78次,2006年,35岁以下的电影观众虽然占了80%以上,但其中85%以上是男女相伴而去的,方言电影的影响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记。而2006年的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4.61%,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亿,电视成为我国观众。包括未成年人,日常文化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方言电视剧的影响不可小觑,更何况动辄就是几十集的连续剧。
影视不是舞台剧,受众面特别广。方言影视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其一,不利于推广普通话。1956年。我国开始推广普通话:1982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今天。人类社会交往更加频繁,语言的隔阂已成为人际沟通、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碍,推广普通话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而方言影视逆潮流而动。不利于推广普通话,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学习普通话极为不利。即使方言影视搞“小众化”传播,节目不“上星”,把受众“限定”为方言区的某些人群,也消除不了负面影响,因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限定”。方言影视的产生、火暴,也都引发了争论。反对者都会如本文一样批评方言影视不利于推广普通话。支持者误认为推广普通话会“扼杀”方言。并从方言继承、保留了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以及延续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力挺方言,对推广普通话产生抵触。这种误解和抵触也同样不利于推广普通话。
其二,存在地区歧视的嫌疑。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反面人物,贼首、没脸没皮的乞丐小米、偷税漏税的怡红楼老板娘,都使用了河南方言:郭德纲在电影《落叶归根》中扮演说河南话的劫匪……把“坏人”集中在某一个省份,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有的招聘打出的“不要河南人”的招牌。有的商人发出的“不要和河南人做生意”的呼声,深圳挂出的“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条幅……方言影视在制造喜剧效果的同时,也制造了“悲剧”效果,伤害了另外一部分人。
其三。引发艺术性和创造力的下滑。方言毕竟有地域的局限性,方言影视如果依赖字幕才能让人看懂,那么它的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依赖方言的喜剧功能。那么演员的表演能力、编剧的创作能力就会被掩盖,就会下滑,而且观众的新鲜感会降低,最终导致审美疲劳:如果依赖方言来增强作品的地域性、真实感、亲和力,展现作品的个性和独特魅力,那么艺术创作就误入了“歧途”。电影、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不是记录当地人们当时说的话的。而且。人们除了口音的差异之外,还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细节等无数差异,是否都要如实地展现出来?不错。赵本山是东北人,“刘老根”也是东北人,但刘老根只能说东北话?艺术形象所追求的应该是语言的性格化而不是腔调的性格化。摆脱了声音这个条件的束缚。才能更好地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用普通话同样可以把角色塑造好。1999年,唐国强在《开国领袖毛泽东》首次进行了领袖完全讲普通话的尝试,其后又在多部影视剧中依然让毛泽东完全讲普通话。唐国强塑造的毛泽东形象超越了很多特型演员。完全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赏。2007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受到“追捧”,剧中的青年毛泽东说的也是普通话,而当时的毛泽东真正是只会说湖南话,不会说“普通话”。简单模仿伟人的一招一式的阶段结束了。让“市井人物”滥说方言土语也该结束了。让“人物”都说方言是不可能的,是不真实的。毕竟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说普通话。绝不说方言:而让有的“人物”说方言,有的“人物”不说方言,是很搞笑的举措。
影视剧不用方言会更好。
下一篇:论现代电影海报的图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