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特点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论文关键词]叙述视角 叙述者 隐喻
[论文摘要]电影《肖中克的救赎》于1994年在好莱坞发行,讲述的是一个前途大好的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20年之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尽管在当时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角逐中输给了竞争对手《阿甘正传》,但仍不失为一部人人称颂的励志好片。《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然而其独有的叙述视角和大量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伟大不朽的经典。
一、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6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误判谋杀自己的妻子,因而被送往美国肖申克监狱终生监禁。在狱中,他认识了“万事通”瑞德,而且还和他成为了好朋友。监狱里总会有这样的人,他能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包括一些违禁品。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和监狱的腐败黑暗,外表看似柔弱的安迪内心十分坚强。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坚信自己是无罪的他从入狱那天起就决定总有一天会离开这里。他创办了监狱图书馆,帮助年轻的囚犯重塑目标,甚至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出色的理财知识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做假账。然而,他从来没有失去目标,失去斗志,在黑暗的监狱生活里。他从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各种努力最终实现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然而其独有的叙述视角和大量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伟大不朽的经典励志片。
二、叙述视角
一部作品的叙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由作品采用的人称来体现,一般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通常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的叙述,多数情况下叙述者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帝,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采用的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因此,影片没有局限于使用“全知全能”型视角。而是一个被限定了的视角,时不时的将叙述视角交给瑞德,他的活动,思想对影片主要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创作者运用了瑞德的主观感受进行描述,从而不受“全知全能”视角的限制,这样使得叙事更加灵活,更具有真实感。
影片一开头,便是安迪被控谋杀自己妻子的画面,法庭上,控方律师言辞犀利,咄咄逼人,不禁会让毫不知情的观众怀疑安迪究竟是不是真的凶手,最终被判终生监禁是否是罪有应得。而创作者在影片中设置了瑞德这一人物。正是为了解决观众的这一疑惑。整部影片中,对白并不多,影片中展现的东西很多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多半是对监狱生活的反思和对安迪的解读。在瑞德开头的讲述中,他对安迪的初次印象和主观感受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和观众是一样的,对安迪不了解甚至是没什么好感。然而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随着他对安迪了解的深入,他所经历的,他所了解的安迪都反映在他的画外音里,他的讲述无疑给电影画面添加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尽管带有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但却让观众觉得真实,直接,给观众的感觉是不带有任何强制性的,自然而然地随着他的情感发展而逐渐认同安迪这个人物。随着观众对安迪建立起一种情感认同以后,最初的怀疑也慢慢消失,以至到最后对安迪的成功越狱甚至没有进行任何道德上的谴责,取而代之的竟是拍手叫好。
例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情节,讲述的是安迪和瑞德一群人在修屋顶时,安迪帮助狱警逃税从而为每个狱友争取到三瓶啤酒。于是,安迪与他的狱友们懒懒地坐在屋顶,惬意地品尝着啤酒,这时瑞德的画外音响起:“……我们坐着喝酒,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个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家的屋顶,我们能创造一切……。”这些话在观众听来可能没有多少感触,因为我们毕竞是自由人。但是对于影片中的这些终身监禁的犯人们来说,能够在早晨的阳光下坐在监狱外的一个屋顶上,懒洋洋地喝着冰啤酒,简直就有一种奢侈的感觉。当自由的、正常的生活可能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期望也会增大,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重新感受这样的生活,哪怕就只有一小会儿也好。叙述者可以介入叙事,且其叙述声音的强度和介入的程度刚好是成正比的,叙述者介入的程度越深,叙述的声音也就越强。创作者让瑞德从自己的角度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事情,这样有助于缩短观众与叙述者的心理距离,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叙事人物的意识,不由得对以不惜牺牲生命为代价而换来狱友们片刻自由的安迪肃然起敬。影片的这种叙述方式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时刻追随着瑞德关注着安迪的命运,因他喜而喜,因他悲而悲。
当然影片并非单纯地局限于瑞德的主观视角,例如安迪逃出监狱,典狱长发现海报背后秘密以后,画面快速回放安迪是如何在这二十年里策划逃狱的,对于瑞德来说,这是他不知道的一些额外的情节和信息,当然只能由影片中另一个叙述者来提供了,也就是影片中隐蔽的叙述者,是电影叙事最直接最常采用的叙述方式,和瑞德的叙述相比,它从更加客观的视角出发,不带有丝毫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全凭观众自己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