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6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话西游》进行文本分析和接受-反应分析,探讨了“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问题。我将75年左右出生、于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年代初上大学的年轻人,称为“文革后一代”。他们在对认知养成极为重要的青春期,遭遇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场中国状态下,制约观点领袖及其周围人群的气候的迁移里,感受到原来的那种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乌云正在缓缓退去。
然后,这种感觉是微弱,甚至无意识的,它并不能使普通中国人对孙悟空形象的批评语法得到更换,虽然他们知道这套语法旧了,不实用了,但他们没有获得新的批评语法,所以他们只能将就用着,并在《大话西游》前彻底失语。
而年轻一代很快就从失语中走出来,他们意识到,《大语西游》里的那套批评语法是崭新的,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充满活力的,是和原来那套铁板一块式的说教正好相反的。事实上,《大话西游》的语法对于我们,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我们看得到另一个能够拿来比较的范例。可以说,在社会转型中度过青春期的人所经历的王朔式的文化境遇下,其能够终于等到扬眉吐气一天的内在逻辑基础。没有这个逻辑基础,纯粹是为了对种种话语特权的超越,或者为了语言本身的狂欢节,或者为了文本自己的乌托邦理念,来达到一个文本自己生产文本的境界,这纯粹是大多数善良的诠释者们的一个误会。
六、结论
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副“大话时代”的全景图:《环珠格格》、《蜡笔小新》、《天下无双》,以及种种对历史人物的戏说……这些乍看各异的大众读本,深究下去却能发现其中的共同气质,那就是它们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而恰恰就是这些让正统人士多少难以忍受的“缺点”,使得它们能和之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的真正的“大话文艺”(假、大、空)相抗衡,并打破它们长期苦心孤诣所塑造的由“正义”、“真理”等等语汇所建构的大词乌托邦。
这是一个权威真空的时代,经过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官方意识形态悄然退身,消费主义方兴未艾,而所谓的“民间”,也开始暧暧昧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国家试图通过造神进行自上而下灌输的可行性,在一张日渐复杂的文化空间地形图中变得微弱。而互联网和盗版网络的兴起,又加深了这种观念传播和话语权力分布的复杂性。
我将75年左右出生、于九十年代末和二十年代初上大学的年轻人,称为“文革后一代”,他们出生于政治相对稳定的年代,对他们的认知养成至关重要的青春期,则是在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社会浪潮中渡过。网络和盗版碟往往成为他们生活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了他们的主体性建构。
可以说《大话西游》的出现正逢其时,对于“无厘头”的接受或拒斥,成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自动归类和有效筛选的依据,使得“文革后一代”暧昧的代群特征凸显了出来,也使得他们能在“大话一代”的旗帜下迅速获得认同。
网络空间和盗版文化让这一代人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变得复杂。它们放大了同龄人中观点领袖的作用和地位,增强了群体内部的交叉影响,并使得这个群体产生出抵抗外界(成人社会,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大力量。
于是我们就看到,“国家制造”的英雄,在当下常常无法引起青年人中第一批观点领袖的情绪共鸣,这些英雄所起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功能就是:促使观点领袖们积聚起一股逆反的欲望需求,去寻找与这个英雄正好反着来的另一种英雄,而周星驰身上的出尔反尔、好大喜功、阴阳怪气等种种特质,能引起观点领袖们的迅速认同。周星驰和周星驰式的“无赖英雄”的走红,相当程度上是学生群体对长期意识形态灌输的潜意识抵制。
拆解了政治乌托邦之后,在信念的真空中站立起来的,则是爱情乌托邦,它可能是“零信仰”的,但绝对不是零痛苦的。“在‘无聊’的逼视下” 的一代人,“普遍像厌弃噩梦一样厌弃‘精神’和‘集体’,倘若有谁重提这些事物,许多人本能地就会怀疑,这是不是又要知回过去的虚伪、欺骗和专横。在这样一种特别的气氛里,那与‘精神’和‘集体’相对的‘物欲’和‘私己’,就自然被供上了人生的高位。” 这里的“物欲”和“私己”,指的“首先是‘钱’,其次是‘性’”。 在被彻底世俗化了的一代人中,在丧失崇高感和追求纯粹愉悦性的心安理得中,如果还存在那么一点乌托邦幻想,或者说,还有那么一点对异于现实的生活的憧憬,也许就是爱情了。在对《大话西游》以扭曲的方式进行爱情神话式的解读过程中,一代人的精神气质就这样被建构出来了。
参考文献
《大话西游宝典》,作者:张立宪、陈键兴、钟鹭、马雄鹰、刘春等,现代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 王晓明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 陈映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 胡大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美] 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 主编 麦永雄、柏敬泽 等 译 麦永雄 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然后,这种感觉是微弱,甚至无意识的,它并不能使普通中国人对孙悟空形象的批评语法得到更换,虽然他们知道这套语法旧了,不实用了,但他们没有获得新的批评语法,所以他们只能将就用着,并在《大话西游》前彻底失语。
而年轻一代很快就从失语中走出来,他们意识到,《大语西游》里的那套批评语法是崭新的,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充满活力的,是和原来那套铁板一块式的说教正好相反的。事实上,《大话西游》的语法对于我们,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我们看得到另一个能够拿来比较的范例。可以说,在社会转型中度过青春期的人所经历的王朔式的文化境遇下,其能够终于等到扬眉吐气一天的内在逻辑基础。没有这个逻辑基础,纯粹是为了对种种话语特权的超越,或者为了语言本身的狂欢节,或者为了文本自己的乌托邦理念,来达到一个文本自己生产文本的境界,这纯粹是大多数善良的诠释者们的一个误会。
六、结论
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副“大话时代”的全景图:《环珠格格》、《蜡笔小新》、《天下无双》,以及种种对历史人物的戏说……这些乍看各异的大众读本,深究下去却能发现其中的共同气质,那就是它们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而恰恰就是这些让正统人士多少难以忍受的“缺点”,使得它们能和之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的真正的“大话文艺”(假、大、空)相抗衡,并打破它们长期苦心孤诣所塑造的由“正义”、“真理”等等语汇所建构的大词乌托邦。
这是一个权威真空的时代,经过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官方意识形态悄然退身,消费主义方兴未艾,而所谓的“民间”,也开始暧暧昧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国家试图通过造神进行自上而下灌输的可行性,在一张日渐复杂的文化空间地形图中变得微弱。而互联网和盗版网络的兴起,又加深了这种观念传播和话语权力分布的复杂性。
我将75年左右出生、于九十年代末和二十年代初上大学的年轻人,称为“文革后一代”,他们出生于政治相对稳定的年代,对他们的认知养成至关重要的青春期,则是在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社会浪潮中渡过。网络和盗版碟往往成为他们生活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了他们的主体性建构。
可以说《大话西游》的出现正逢其时,对于“无厘头”的接受或拒斥,成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自动归类和有效筛选的依据,使得“文革后一代”暧昧的代群特征凸显了出来,也使得他们能在“大话一代”的旗帜下迅速获得认同。
网络空间和盗版文化让这一代人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变得复杂。它们放大了同龄人中观点领袖的作用和地位,增强了群体内部的交叉影响,并使得这个群体产生出抵抗外界(成人社会,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大力量。
于是我们就看到,“国家制造”的英雄,在当下常常无法引起青年人中第一批观点领袖的情绪共鸣,这些英雄所起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功能就是:促使观点领袖们积聚起一股逆反的欲望需求,去寻找与这个英雄正好反着来的另一种英雄,而周星驰身上的出尔反尔、好大喜功、阴阳怪气等种种特质,能引起观点领袖们的迅速认同。周星驰和周星驰式的“无赖英雄”的走红,相当程度上是学生群体对长期意识形态灌输的潜意识抵制。
拆解了政治乌托邦之后,在信念的真空中站立起来的,则是爱情乌托邦,它可能是“零信仰”的,但绝对不是零痛苦的。“在‘无聊’的逼视下” 的一代人,“普遍像厌弃噩梦一样厌弃‘精神’和‘集体’,倘若有谁重提这些事物,许多人本能地就会怀疑,这是不是又要知回过去的虚伪、欺骗和专横。在这样一种特别的气氛里,那与‘精神’和‘集体’相对的‘物欲’和‘私己’,就自然被供上了人生的高位。” 这里的“物欲”和“私己”,指的“首先是‘钱’,其次是‘性’”。 在被彻底世俗化了的一代人中,在丧失崇高感和追求纯粹愉悦性的心安理得中,如果还存在那么一点乌托邦幻想,或者说,还有那么一点对异于现实的生活的憧憬,也许就是爱情了。在对《大话西游》以扭曲的方式进行爱情神话式的解读过程中,一代人的精神气质就这样被建构出来了。
参考文献
《大话西游宝典》,作者:张立宪、陈键兴、钟鹭、马雄鹰、刘春等,现代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 王晓明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 陈映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 胡大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美] 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 主编 麦永雄、柏敬泽 等 译 麦永雄 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下一篇: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