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下)(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24
正是他自己,妨碍了别人看到他的长处。
“控制手势在性格化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扮演每一个新的角色时,要改换自己的面目,在外形上不重复自己,就必须控制手势。属于演员本人的每一种多余的活动,都会使他脱离所扮演的形象,想起他自己。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演员总共只找到三四个可以说明角色性格、对角色说来是典型的手势。为了使这些手势够全剧用,在动作方面就必须十分节约。控制对这很有帮助。如果这三四个典型的手势消失在好几百个演员本人的手势之中,那么扮演者就等于拿掉角色的假面具,而以自己遮住他所扮演的人物。要是在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里都重复这些,这演员在舞台上就会显得十分平淡乏味,因为他总是在表现他自己。”
分寸感不仅表现在外部动作的控制,更主要的还是如何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莱辛讲道:“关于演员的内心热情,人们谈论得很多;对于演员是否会有过多的热情,人们也有很多争论。认定会有的人是根据这样一个理由:演员会在必要激动的地方激动起来,或者至少他的激动的强度会超过所要求的强度;而否认这点的人也有理由说,在这种场合,演员不是表现了过多的热情,而是表现了过于缺乏理智。……为什么演员甚至在诗人不必做丝毫控制的地方也应该在声音和动作这两方面加以节制,其原因是不难明白的。极端紧张的声音很少有人不会令人厌恶的,过分急速和过分剧烈的动作也很少是高雅的。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应该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表现强烈的激情时,应该避免一切能够引起种种不愉快的感觉的表情。只有这样 ,表演才会平稳柔和;汉姆雷特即使在他的话语需要造成极强烈的印象和唤醒顽固不化的凶手的良心时,他也要求用如此平稳和柔和的话语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的演员如果按照艺术责成他们的那样,即使表现最强烈的感情,也要加以节制,这可能得不到观众的盛大赞誉, 但这是什么赞誉呢?上层楼座的观众是最爱大叫大闹的了,他们绝不错过机会用响亮的掌声报答演员的强有力的嗓音。再说德国的池座观众也是以同样的趣味见称的,也的确有着极善于巧妙地利用这种趣味的演员。最迟钝的演员常常把力量保存到戏的终场,等到他必须下台的时候,他却忽然提高了嗓音,做出有力的手势,全然不考虑他的台词的含意是否需要这么卖力。往往这根本与他下台时必须表现的情绪相矛盾,但这 与他有什么相干,他需要的只是向观众显示自己,要观众注意到他,并且向他鼓掌,如果他们愿意表示善意的话。观众应该对他嗤之以鼻才是!可惜观众们有的是不大精通艺术的人,有些人心肠太好了,他们把演员急于讨好观众的心理视为演员的功劳了”。今天我们的观众艺术鉴赏力是很高的,但是演员卖劲讨好观众的现象依然常见,他们只求博得一时的剧场效果和廉价的笑声,全然不顾这笑声中包含的讥讽意味以及观众们散场后发出的尖刻评论,这是应该引为以戒的。
重视“体验”和表演真实的斯氏也说:“在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对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偏爱事实,--定会落到为真实本身而做作真实。这是一切不真实中最坏的一种。至于过度害怕虚假,那就会造成不自然的谨慎,这也是最大的舞台‘不真实’中的一种。剧戏中所需要的真实,应该是恰好能够叫人真诚地来相信它,恰好能帮助你使自己信服,使对手信服,帮助你满怀信心地来执行所提出的创作任务的”。“演员在当众创作的情况下,由于激动的缘故,总想拿出比他实际上所具有的更多一些的情感。……就只能去抑制或者夸张动作,去作出比应该作的更多的努力,仿佛这样就能表达出情感似的。但这一切做法并不会加强情感,相反地,会破坏情感。这是外表的做作、夸张。”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至理明言也成为表演艺术的--个警句,表演上分寸所在,一线不移,就拿通过眼睛表达感情来说,戏曲演员有人把眼神的表情动作作总结出惊、诧、惧、 怕、爱、恨、羞、媚、盼、望、娇、嗅、喜、怒、哀、怨、疑、恶、病、醉、疯、恋、妒、痴、情等二十五种之多。这些感情的表达稍有差池就会惊、诧不知,惧、伯不分了。掌握表演分寸感是表演艺术中异常艰深的功夫,这要靠演员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加深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磨砺身体各个部分的表现能力,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总结正反两面的创作经验,才能达到合呼常情、恰如其分、随心自若、炉火纯青的境地。
四、台词与潜台词
这一节谈谈表演中的语言问题。语言和动作是表演的两大支柱。在话剧舞台和有声片时代,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演员表演中的主要因素。语言较之于动作,能够传达更复杂、更深刻、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无论人的头脑中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即使在无声片时代也要借助于字幕来表达人物的对白和较复杂的思想内容。在戏剧艺术里,语言具有极大的作用,思想、主旨、意向、冲突、所有这一切在戏剧作品里都是用语言表达的。就其表达思想的力量而言,语言是无可代替的,无论手势、表情,无论舞台调度,都不足以望其项背。观看舞台或舞剧很难使我们感动落泪或纵情哈哈大笑,我们更多是欣赏它的优美与和谐,但是仅靠语言的广播就能让人或黯然神伤、泪流满面,或心弦紧扣、紧张异常,或怀开意爽,捧腹大笑。语言具有如此的魅力,它可以把我们带到广阔无根的天涯海角,也可以引入人们心灵隐蔽的深处。
剧中人物的语言(台词)是剧本严格规定好的,演员要把剧作者用文字写出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们都会说话,但是要说好台词决非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表演中,台词说的好坏优劣可能 有天地之别,悬殊极大,所以戏曲里用“千斤白,四两唱”来形容道白之难。清朝戏曲家李渔说:“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盖词曲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谱载分明,师传严切,习之既惯,自然不出范围。至宾白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则无腔板可按、谱籍可查,……吾观梨园之中,善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说白者,百中仅可一二。”
演员台词说的不好,其问题多种多样,就寻常可见的毛病大体有这样一些: 1、语言规范不好,字音不正,发声不准; 2、用气不好,吐词不清,或有声无字,或有字无声,传之不远,含混不明; 3、声音不亮,音色不美,呕哑嘲晰,晦涩干瘪; 4、语言俟板,平淡寡味,语言无轻重,语调无高低,节奏无急缓,念句无顿挫; 5、台词断断碎碎,不能一贯到底,该停不停,不该顿老顿; 6、机械地背诵台词,一切都固定在“舌尖的肌肉”上了,语言没有动作性,没有内在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是在与对手交流中产生的活泼反应,只是抓住对手台词尾白做为应对的机械信号; 7、语言本色,缺乏性格化的鲜明色彩; 8、没有潜台词,传达不出台词微妙的、内含的、潜在的真正含意; 9、台词不自然、不生活,拿腔拿调,矫柔造作,有舞台腔; 10、台词和动作不能有机、利落地配合,说话时不会动作,动作中不会说话。 演员说好台词,先决条件是练好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练声几个方面。 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练声几个方面。 正音:我国地域辽阔,口音各异,电影、话剧中的语言以晋通话为标准,所以说好标准的普通话,是演员念好台词的第一步工作。语音不规
“控制手势在性格化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扮演每一个新的角色时,要改换自己的面目,在外形上不重复自己,就必须控制手势。属于演员本人的每一种多余的活动,都会使他脱离所扮演的形象,想起他自己。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演员总共只找到三四个可以说明角色性格、对角色说来是典型的手势。为了使这些手势够全剧用,在动作方面就必须十分节约。控制对这很有帮助。如果这三四个典型的手势消失在好几百个演员本人的手势之中,那么扮演者就等于拿掉角色的假面具,而以自己遮住他所扮演的人物。要是在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里都重复这些,这演员在舞台上就会显得十分平淡乏味,因为他总是在表现他自己。”
分寸感不仅表现在外部动作的控制,更主要的还是如何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莱辛讲道:“关于演员的内心热情,人们谈论得很多;对于演员是否会有过多的热情,人们也有很多争论。认定会有的人是根据这样一个理由:演员会在必要激动的地方激动起来,或者至少他的激动的强度会超过所要求的强度;而否认这点的人也有理由说,在这种场合,演员不是表现了过多的热情,而是表现了过于缺乏理智。……为什么演员甚至在诗人不必做丝毫控制的地方也应该在声音和动作这两方面加以节制,其原因是不难明白的。极端紧张的声音很少有人不会令人厌恶的,过分急速和过分剧烈的动作也很少是高雅的。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应该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表现强烈的激情时,应该避免一切能够引起种种不愉快的感觉的表情。只有这样 ,表演才会平稳柔和;汉姆雷特即使在他的话语需要造成极强烈的印象和唤醒顽固不化的凶手的良心时,他也要求用如此平稳和柔和的话语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的演员如果按照艺术责成他们的那样,即使表现最强烈的感情,也要加以节制,这可能得不到观众的盛大赞誉, 但这是什么赞誉呢?上层楼座的观众是最爱大叫大闹的了,他们绝不错过机会用响亮的掌声报答演员的强有力的嗓音。再说德国的池座观众也是以同样的趣味见称的,也的确有着极善于巧妙地利用这种趣味的演员。最迟钝的演员常常把力量保存到戏的终场,等到他必须下台的时候,他却忽然提高了嗓音,做出有力的手势,全然不考虑他的台词的含意是否需要这么卖力。往往这根本与他下台时必须表现的情绪相矛盾,但这 与他有什么相干,他需要的只是向观众显示自己,要观众注意到他,并且向他鼓掌,如果他们愿意表示善意的话。观众应该对他嗤之以鼻才是!可惜观众们有的是不大精通艺术的人,有些人心肠太好了,他们把演员急于讨好观众的心理视为演员的功劳了”。今天我们的观众艺术鉴赏力是很高的,但是演员卖劲讨好观众的现象依然常见,他们只求博得一时的剧场效果和廉价的笑声,全然不顾这笑声中包含的讥讽意味以及观众们散场后发出的尖刻评论,这是应该引为以戒的。
重视“体验”和表演真实的斯氏也说:“在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对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偏爱事实,--定会落到为真实本身而做作真实。这是一切不真实中最坏的一种。至于过度害怕虚假,那就会造成不自然的谨慎,这也是最大的舞台‘不真实’中的一种。剧戏中所需要的真实,应该是恰好能够叫人真诚地来相信它,恰好能帮助你使自己信服,使对手信服,帮助你满怀信心地来执行所提出的创作任务的”。“演员在当众创作的情况下,由于激动的缘故,总想拿出比他实际上所具有的更多一些的情感。……就只能去抑制或者夸张动作,去作出比应该作的更多的努力,仿佛这样就能表达出情感似的。但这一切做法并不会加强情感,相反地,会破坏情感。这是外表的做作、夸张。”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至理明言也成为表演艺术的--个警句,表演上分寸所在,一线不移,就拿通过眼睛表达感情来说,戏曲演员有人把眼神的表情动作作总结出惊、诧、惧、 怕、爱、恨、羞、媚、盼、望、娇、嗅、喜、怒、哀、怨、疑、恶、病、醉、疯、恋、妒、痴、情等二十五种之多。这些感情的表达稍有差池就会惊、诧不知,惧、伯不分了。掌握表演分寸感是表演艺术中异常艰深的功夫,这要靠演员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加深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磨砺身体各个部分的表现能力,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总结正反两面的创作经验,才能达到合呼常情、恰如其分、随心自若、炉火纯青的境地。
四、台词与潜台词
这一节谈谈表演中的语言问题。语言和动作是表演的两大支柱。在话剧舞台和有声片时代,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演员表演中的主要因素。语言较之于动作,能够传达更复杂、更深刻、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无论人的头脑中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即使在无声片时代也要借助于字幕来表达人物的对白和较复杂的思想内容。在戏剧艺术里,语言具有极大的作用,思想、主旨、意向、冲突、所有这一切在戏剧作品里都是用语言表达的。就其表达思想的力量而言,语言是无可代替的,无论手势、表情,无论舞台调度,都不足以望其项背。观看舞台或舞剧很难使我们感动落泪或纵情哈哈大笑,我们更多是欣赏它的优美与和谐,但是仅靠语言的广播就能让人或黯然神伤、泪流满面,或心弦紧扣、紧张异常,或怀开意爽,捧腹大笑。语言具有如此的魅力,它可以把我们带到广阔无根的天涯海角,也可以引入人们心灵隐蔽的深处。
剧中人物的语言(台词)是剧本严格规定好的,演员要把剧作者用文字写出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们都会说话,但是要说好台词决非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表演中,台词说的好坏优劣可能 有天地之别,悬殊极大,所以戏曲里用“千斤白,四两唱”来形容道白之难。清朝戏曲家李渔说:“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盖词曲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谱载分明,师传严切,习之既惯,自然不出范围。至宾白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则无腔板可按、谱籍可查,……吾观梨园之中,善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说白者,百中仅可一二。”
演员台词说的不好,其问题多种多样,就寻常可见的毛病大体有这样一些: 1、语言规范不好,字音不正,发声不准; 2、用气不好,吐词不清,或有声无字,或有字无声,传之不远,含混不明; 3、声音不亮,音色不美,呕哑嘲晰,晦涩干瘪; 4、语言俟板,平淡寡味,语言无轻重,语调无高低,节奏无急缓,念句无顿挫; 5、台词断断碎碎,不能一贯到底,该停不停,不该顿老顿; 6、机械地背诵台词,一切都固定在“舌尖的肌肉”上了,语言没有动作性,没有内在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是在与对手交流中产生的活泼反应,只是抓住对手台词尾白做为应对的机械信号; 7、语言本色,缺乏性格化的鲜明色彩; 8、没有潜台词,传达不出台词微妙的、内含的、潜在的真正含意; 9、台词不自然、不生活,拿腔拿调,矫柔造作,有舞台腔; 10、台词和动作不能有机、利落地配合,说话时不会动作,动作中不会说话。 演员说好台词,先决条件是练好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练声几个方面。 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练声几个方面。 正音:我国地域辽阔,口音各异,电影、话剧中的语言以晋通话为标准,所以说好标准的普通话,是演员念好台词的第一步工作。语音不规
上一篇:频道专业化的可行性发展策略
下一篇:视频传媒网络化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