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异同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9-30

  在中国传统戏剧衍进生发的历程中,民间性、世俗性可以说从一开始便浇铸贯通于其根基之中,绵延不息的黎民百姓用富于原创性的艺术想象力和世俗平民化的基本 人生经验不断建构着这一艺术范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来分析中国传统戏曲与英国戏剧的发展特点,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发掘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关键词:艺术生产;中国传统戏曲;英国戏剧;异同

  引言:

  1.不久前,笔者前往南京博物院,参观了英国“乔治王时代(1714-1830)”主题展厅,了解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乔治王时代的英国经历了伟大变迁,在赢得了一系列与欧洲对手们的战争之后,英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现代政治制度在英国建立,科学、医疗、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英国人口得到较大增长,人们的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催生了消费生活的到来,不仅是物质消费,还有精神消费。

  2.笔者还参观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展厅,里面不仅有五彩缤纷的传统戏服、道具的展示,还分板块系统介绍了中原正音、院本杂剧、南国雅乐、民间戏弄、贵族乐舞等,加深了笔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了解。笔者还观看了搭台子的京剧表演,通过唱词念白和表演艺术,笔者感受到了传统戏曲文化的精粹。本文笔者将结合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理论来对比分析英国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异同。“艺术生产”的概念是由马克思明确提出的,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创举。“艺术生产”理论给本文研究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1)从艺术的起源看,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英国戏剧起源于公元9世纪的教堂礼拜仪式,因而最初又被称为“礼拜剧”。这些仪式庄严而肃穆。虽然后来礼拜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慢慢世俗化,在公元15世纪出现了“奇迹剧”增加了喜剧的成分,但内容仍和圣经故事、圣徒事迹分不开。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早在先秦至汉代,皇室贵胄就常以歌舞百戏资佐宴饮,自汉延续至盛唐,官僚贵戚狎近俳优风气更胜。但是戏曲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宋元时期才得以成型。二者在起源上相同之处是,历时久远,形成过程缓慢。不同之处是,从起源到真正成型的过程中,英国戏剧是为宗教服务的,充满神圣和庄严;而中国戏曲在形成期间的任何一个阶段,无论是对于市民百姓还是贵族来说,都是为了娱乐。

  (2)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中国戏曲与英国戏剧的相同之处是,都是舞台表演艺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体。不同之处在于一个重写实,一个重写意。英国戏剧重叙事,在舞台上一切行为、布景都要明确地表现在做什么,着重表现戏剧中人物冲突和故事情节。有明确的每一幕的安排与出场人物;一幕一般只叙述一个事件。而中国戏曲重在“写意”,因为舞台布景和道具还有表演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求戏曲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使观众明白他要表达的精神是什么。也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3)这与中、英两国人文情怀不同有关。在中国古代,人们讲究韵律和音乐美,讲究顺应自然。正所谓“天人合一”,从《周易》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开始就能看出中国人偏向不屈服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求达到一种和谐相处的平衡的愿望。中国古代戏曲较少描写人与天的重重矛盾,而重于描写人是如何通过努力、一步步克服困难,获得一个“完美结局”的。在英国戏剧的“悲剧”中,让人感受到的往往是从头到尾每一幕都贯穿着命运的捉弄。这种彻头彻尾的悲剧表达了戏剧主人公的人文理想与残酷现实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表达了作者对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罪恶的反思,以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2.1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的艺术发展,从根本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英国戏剧发展的第一个春天是在1558年。那时伊丽莎白女王继位,工商业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发达。英女王鼓励文艺发展,古罗马戏剧被引进到英国,英国才出现了正规的戏剧形式。而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参军戏则起源于唐朝。

  2.2唐代社会安定、国家强盛,经济也十分繁荣,所以文化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从宋朝开国到南渡的一百余年内,形成了古代戏剧的演出舞台勾栏瓦舍和歌舞戏。但是,艺术生产理论又告诉我们,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说,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西欧中世纪是个黑暗的时代。基督教会成为当时时代的精神支柱,教会制订了一套森严的规则。

  2.3任何领域都要遵循《圣经》的教义,若有谁违背,就要处死。文艺复兴运动在这种压抑、停滞不前的社会氛围中产生。而在英国,戏剧的发展则达到了空前繁荣。莎士比亚代表了文艺复兴戏剧的最高成就。同样在中国元代,统治者取消科举,读书人失却晋身之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后来成名的剧作家们,当初没有生计,身处于社会下层,而恰恰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被底层优伶的反抗、挣扎所感染,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元杂剧作品。

  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1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英国戏剧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统治阶级的推广和资产阶级的崛起,所以戏剧作品中的价值观也能体现出它服务于谁的消费需要。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那些被讽刺的对象往往是社会底层人民,小丑、乡巴佬等。

  3.2比如《皆大欢喜》里的试金石,《仲夏夜之梦》里的波顿等。而受到赞美的往往是统治阶层,比如《哈姆雷特》里的王子哈姆雷特。相反的是,中国古代优秀戏曲中更多的是赞颂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讽刺权贵的自大和愚蠢。比如元代关汉卿《窦娥冤》中讽刺昏官桃杌,明代康海《中山狼》中忘恩负义、平步青云的李梦阳。中国戏曲更多的是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反映社会现实。(英国的剧作家多是资产阶级;而中国的戏曲作家大多是处在社会下层。)中国中原人的性子是含蓄的、委婉的。

  3.3所以在戏曲中即使是表现死亡的画面也会用诗意的表演与道具来美化,以减少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比如《霸王别姬》里只是用一段优美的舞剑来表现虞姬自杀。表现女子惆怅的心情则用水袖来表现就可以。英国戏剧中,在表现复仇的剧情时则充满了血腥与暴力,如《哈姆雷特》中,喝毒酒、被刺死、决斗而死的画面比比皆是,注重于表现剧情的跌宕起伏,刻画人物大喜大悲。这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时代精神的发扬有关,注重人的价值,是一种反叛的社会思潮。

  3.4总之,中国传统戏曲和英国戏剧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是由两国社会历史和价值观的差异所决定的。但是它们在各自的舞台上,都上演着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书写着多姿多彩的人生百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2]王向远,《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中外戏剧比较研究》,《戏剧》[J],2003年第2期,116-124.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