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日、韩等国的经验,当人均GDP小于300美元,R&D占GDP的比重小于I%时,属于使用技术阶段;当人均GDP达到300—4750美元,R&D占GDP的比重为1%一2%时,属于改进技术阶段;当人均GDP大于4750美元,R&D占GDP的比重超过2%时,属于创造技术阶段。按当时汇率折算,2007年苏州的人均GDP约8550美元,东莞和温州分别约为6001)美元和3600美元(见表I)。结合表3可见,东莞和苏州基本处于改进技术阶段,温州基本处于使用技术阶段。
虽然三市政府对科技的投人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创新经费投人占本市GDP的比例仍然都较低,与本市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政府对制造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3. 4制造业创新人才投入
衡量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人才投人指标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情况。2006年,苏州、温州、东莞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分别为53. 16万、32. 12万、4. 83万,分别占本市总人口的8. 63% , 4. 25% , 2. 87% 。可见,苏州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最多,比例最高;而东莞的人数最少,比例最低。从各类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来看,三市制造业的人才投人都相对低下。苏州制造业创新的人才条件较好,而东莞制造业创新的人才环境较差、人才匾乏。这说明东莞市从业人员中大量是从事一般性生产工作的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这对东莞制造业创新活动是极为不利的。这也是苏州的原始创新能力强于东莞的一个重要原因。
3.5制造业创新绩效
在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三市制造业2006,2007, 2008年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在不断增加(温州个别年份有小幅减少情况),其中苏州不管是在增长数量还是增长幅度上都遥遥领先,而温州增长缓慢且数量最少(见表4)。从专利方面评价,温州制造业创新能力过低,不适应当地制造业发展规模,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障碍。
评价制造业创新能力应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状况有所了解。近几年,三市制造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和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都在不断增加。但是,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见表4),不管是新增企业数还是累计企业数,温州和东莞都远少于苏州。
4 结论
近年来,三市制造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创新资本投人、创新人才投人、创新成果等方面的状况都在不断改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三市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低,创新能力不适应当地制造业的发展规模。
内外资企业比例接近的苏州制造业在创新环境、创新资本投人、创新人才投人和创新绩效方面都优于东莞和温州,苏州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较强。2006年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中,对城市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苏州的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与本文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造成三地制造业创新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强化影响创新的因素可以引导创新模式升级。制造业发展中,国内外环境、各地的区位、文化、传统、资源察赋、制造业发展模式、当地政府政策和发展战略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创新因素。例如:东莞由于地理位置和高校、科研机构基础环境差等原因,其制造业创新所需的人才大量短缺;温州制造业由于以私营企业为主,企业大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以及R&D投人不重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温州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提高。
结合苏州制造业创新经验以及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国制造业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技术转型,实现全面自主创新:(1)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合理选择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实现形式。(2)优化制造业内外资比例,引进外资应在良好发展内资企业的基础上,恰当发挥外资引导创新模式升级的作用。(3)解决当前民营制造业企业生存巫需的资金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4)扶持自主品牌建设,形成自主品牌创新体系。(5)进行产业链的互补性创新。(6)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考核标准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7)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企业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