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他们认为,青蓝色之于人 的需要的必然性、无条 件性(视觉不正常者除外,但这样 的情况很少),还可 以从 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找原因。如蓝色的情感或象征意蕴(或意象、隐喻、暗示、启示 );蓝色的象征义与人 与蓝色的物理光学特性的关系具有相关性,但起根本作用 的还是人的感性生活因素。蓝色的象征义(或“语 义”)与人 的审美取向的某些普遍性有同构关系,其一般是冷静 、沉稳反身(后退)、含蓄 、隐秀 、阴柔 、悲剧、自然(蓝色是大 自然的环境色调)等等。蓝色作为符号或语言,其“所指”意义宽泛且多层,但这些方面又必然是在色彩系统关系中与红黄等色相对且相关,而具有稳定性或确定性的意义。

  靛蓝色在视膜上成像位置最浅,最能表现空间的深和远。蓝色在空气中的辐射直线距离最短,折射角度最大,故能产生透明的气氛和柔和感。在光色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中,最能代表冷色符号的因此就必然 只能 由蓝色来承担色彩具有符号性,特别是原色,最具概括的符号性。从蓝印花布之名以“蓝”当先来说,就突显了其符号意义。“蓝印花布”(之名)是“取实予名”的“色彩符号范畴直观”的表征(其“花”的图案的逻辑在后)。蓝印花布选择靛蓝来“染花”,一如“拈花示佛 ”,不尽之言,尽在——“第一义 ”

  的——靛蓝色。靛蓝是“五色”或色料三原色 中唯一 的冷色。从人的色彩平衡的心理要求来说 ,使用色彩时必然本能地需要冷色。这意味着在色彩系统 中人只能“优选”靛蓝色,人们无法不“尚蓝”。人 的“青蓝情结”是规定性的或合规律和合 目的的。尽管人也需要红、黄色,但相对来说,它们都对人的视觉构成不能久视的刺激,因而使用的恒长性和普及程度不大。除蓝印花布外,我国没有任何一种花布能形成单 色的成规模 的花布 品种(很少 有 “红印花布”、“黄印花布”品种)。即便有人偏好绿色、紫色,但绿和紫中仍都有蓝的成份,因此 尚绿或尚紫也就意味着 尚蓝或部分地尚蓝,反过来说也一样。现今人们“呼唤绿色”,其实质也是“尚青蓝”。他们用“排除法”或“统计法”说明了青蓝色之于人的需要的必然性 、无条件性 (视觉不正常者除外,但这样的情况很少),又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寻找原因。如蓝色的情感或象征意蕴 (或意象 、隐喻、暗示、启示);蓝色的象征义与人与蓝色的物理光学特性的关系具有相关性,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的感性生活因素。蓝色的象征义(或“语义”)与人的审美取向的某些普遍性有同构关系,其一般是冷静、沉稳、反身 (后退 )、含蓄、隐秀 、阴柔 、悲剧、自然 (蓝色是大 自然 的环境色调)等等。蓝色作为符号或语言 ,其所指意义宽泛且多层,但这些方面又必然是在色彩系统关系中与红、黄等色相对且相关而具有稳定性或确定性 的意义。

  西方语言哲学认为没有私人语言。同样,在色彩中也没有“私人色彩”。色彩象征 ,一旦进入语言共同体便有共同语言的意义。蓝色的意义在逻辑上是语言共同体的而不是私人性的。私人的色彩偏好和审美差异受共同体的逻辑制约而具有共同的交流意义。蓝色的语义,具有自然 的和历史的因果性。色彩在艺术运用中也 是一种 “权力”。人们看蓝 、读蓝、品蓝 、参蓝 、思蓝 ,一般不会 如色盲者那样读出红色或黄色的语义来 ,这是它的相对确定性之所在。色彩观照 ,也有直觉的符号接受性 ,所谓“触景生情”、“应 目会心”、“目识心通”,表明视觉与认知统一 ,感性 与理性统一的道理。这在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 ”理论 中有恰好的表明,在中国古代服色制度中也有不同方式和意义的反映“青衣蓝衫”在中国古代很 长时期是平民和一般文人的普遍服色 ,在现代同样也是最普遍的服色,社会人普遍的“尚青蓝的情结 ”由此可见。这种基 于思 维学研 究得 出的见解 ,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理解。

  四 作为古老的工艺品种,南通蓝印花布益发产生出蓬勃的生命力 ,是因为它的内涵在任何时代都包含着那个 时代的“现代”精神 ,正是这种 “现代”特征 ,使 南通蓝印花布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历久弥新,成为永远不朽的艺术品门类。鲍小龙认为 ,儒家提倡 的“文质彬彬 ”一词 ,反映在蓝 印花布上则是纹样风格 的朴 素和棉布质感的粗放相统一和谐。道家崇 尚自然,讲天人合一的概念在蓝印花布上也是显而易见的。自然的染色,手工操作,天然的面料 ,自然的纹样风格设计。许多纹样描绘的是天而实际是人 ,平淡天真,无需修饰 ,这就是民间美术“真善美”的特色 ,更迎合现代人返璞归真的要求。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