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发展中的作用(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2
学堂乐歌引进了欧洲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的道路,从中小学堂到高等学堂,乐歌课都被列为美育的必修课程。并于1923年正式改名为“音乐课”。各类音乐教材也得以大量刊行。据统计,从1904年到1915年,出版的音乐教材和理论专著80余种,其中乐歌教材就有30余种。
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是从此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始逐步建立了一批最早的教育机构。其中包括师范专科、艺术学校的音乐系、科。1927年,蔡元培实施其大学院计划,在上海创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上海音专,由蔡元培任院长。
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转折点。它开创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先河,是从以“学艺”为目的的封建音乐教育体系向以“育人”为目的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转变的标志。学堂乐歌的蓬勃发展大大加速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音乐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堂乐歌也是中国艺术歌曲史和声乐教育史的开端。
5、通过学堂乐歌活动肯定了“集体歌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为我国“五四”后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也为现代音乐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集体歌唱成为社会时尚。以学校生活和少年儿童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少年儿童歌曲、学校歌曲、集体歌唱曲和黎锦晖创作的歌舞表演及儿童歌舞剧广泛流传,形成近代歌唱文化的一大潮流。
1919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建立新的音乐社团,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华美育会”"北京爱美乐社”"国乐改进社”等(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结论
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尽管它的创作方法都是对西方的借鉴和照搬,但是它却在中国音乐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近代音乐文化(其中包括各种歌曲及其演唱形式,钢琴、风琴提琴等乐器及其演奏方法,新的记谱法如五线谱和简谱,以及西洋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等)才开始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为后来的群众歌咏活动提供了发展条件。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更深入了解学堂乐歌有着深远的意义,能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顾笑瑜 《学堂乐歌的演进及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2、 严凤、翁晓宇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人文观点》
3、 王玫 《洋洋西水 淼淼渐进》《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4、 秦太明《学堂乐歌:新音乐的启蒙》《艺术百家》2006年3月
5、 崔东伟、房燕《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产生的作用》《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2月
下一篇:论毕淑敏小说创作中的儿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