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大千酷爱戏剧的文化传统因素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0

  论文关键词:张大千 内江 文化传统 戏剧 戏曲音乐 国画

  论文摘要:张大千先生是载誉世界的国画大师,但他却痴迷传统戏剧音乐的发展,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内江文化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康熙、雍正两朝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的感召下,湖广、江西、福建、陕西等省大批移民来沱江流域垦殖定居,内江人口逐渐增多,农业物产日益富饶,制糖业在内江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进一步得到滋养。从张大千先生的祖爷张德富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高涨之时来到内江算起,到张大千这一代止,历经200余年。这个祖籍广东番禺的家族历经湖北麻城辗转来四川内江做知县,为官一方,终于定居下来。流动的生活历练了家族的性格,增强了家族的智慧。张氏家族自张德富起到张大千这一代,历时7世,经历了几乎整个清代,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张氏家族为发展内江经济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 张大千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是张氏家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张大千的祖籍是广东番禺,湖北麻城曾是这个家族迁移的中间站。康熙年间,其六世祖爷张德富之时到内江为官,开始客籍四川。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张德富因公务来到四川,张家遂从湖北麻城举家搬迁到四川内江,成为四川人。张德富在内江赴任知县,并在此处为官多年,张氏家族财力殷富,书香传门。此一时期适值康熙太平盛世之际,国泰民安,内江社会一片安定、人民富足。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阶层必修的基本课程。这一文化传统在中国这个有着2000多年礼乐制度的国家长盛不衰,音乐戏曲生活更是名门望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的达官贵人“听乐赏剧”正是他们标明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清幽雅致,甚至包括传统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博在“诗词歌赋”诸多文学形态,雅在“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促成了“音乐与文学的联姻”——历时几千年之久的戏剧文化艺术形态终于诞生。戏剧艺术源于民间百姓生活,成长于宫廷王室,与宫廷雅乐互滋互润、日益完善,逐渐流行于上流社会。戏剧文学艺术形态至清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张德富作为内江知县,音乐、戏剧生活自然成为其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赏析一下长篇传记文学《张大千·人生传奇》中的这段描述:“(内江)土地肥沃,出产丰饶,更兼之该地民风醇厚,社会安定,因之张德富这位‘父母官’,在任上也没有多少的事情好做。于是他每日里便多是邀同县上的绅士们和文人们,或是外出赏览名胜,体察民情;或是在一起谈诗论画,填词赋文;或是互相布阵对弈,弹琴作乐;或是彼此杯盘相约,把酒唱和……那真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相识皆冠戴,往来无白丁,日子过得相当的风光、舒心与快活,张德富也甚是受到地方和百姓们的爱戴与尊敬。这段时间,可说是张家历史上‘最光荣’的时期,也是后来的张家儿孙们最津津乐道的和最为怀念的岁月。”。这段充满想象力的文学性表述,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阶层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琴棋书画不仅是他们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他们修心养性的一种生活自觉习惯。那个时代,社会上层如果没有家庭“戏舍乐班”或定期请艺人“演出”,就像现在社会家里没有“家庭影院”或音响设备一样。非但如此,那正是上流阶层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话题和生活内容。可想而知,音乐艺术修养对张大千的家族来讲,是作为张氏家族的一种文化传统来影响感召着张氏家族的后人。
  三 传统历史文化潮流——张氏家族经历了中国戏剧文化全盛期的洗礼
  中国戏剧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生。从早期的图腾、巫舞、宗教的傩仪式到汉代百戏,都属于我国早期戏剧的萌芽状态,具有社会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隋唐参军戏女艺人的加入开始了音乐和歌唱表演,参军戏走上了歌舞化、音乐化之路,乃至五代时期参军戏、歌舞戏演出活动兴盛。唐代诗歌的大发展加厚了戏剧艺术的文化积淀,“它直接影响着戏曲艺术”,“隋唐五代的传奇、说书、变文等艺术形式为后世中国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对当时的歌舞戏、参军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后来宋金时期的戏曲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此,中国戏曲的基本形态初步形成。从宋杂剧开始到元杂剧、南戏戏文再到明清传奇,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达到了它的顶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